蓝色清真寺,伊斯坦布尔甚至土耳其最著名的地标。
由于它太过于出名,以至于游客们都想不起来它的学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足够拗口。

这座六根宣礼塔的清真寺,建造于1609-1616年,比苏莱曼清真寺要晚半个世纪,它气势恢宏,造型奢华独特,因内部墙体贴满了蓝色彩釉瓷砖而得名。
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内部国力已江河日下,对外战争接连失败,刚刚同奥地利签署了停战协议(Peace of
Zsitvatorok),同波斯人的战争也失败了。奥斯曼帝国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决定要在伊斯坦布尔建造一座大清真寺以用来安抚安拉。但这无疑如同雪上加霜,伊斯兰教崇尚俭朴,以往的清真寺建造,都用的是战利品的资金,而此时连年战争,国库本就不富裕,建造如此规模的清真寺,更要动用一大笔资金,引起了阿訇的愤怒。但苏丹却一意孤行,任命著名建筑师希南的徒弟赛德夫哈尔·默罕默德·阿加为总设计师。
顺便在百度百科查了一下希南的资料:米玛·希南(Mimar
Sinan1490-1588),出生于卡帕多西亚地区开塞利附近的一个农村,奥斯曼帝国时期最伟大的建筑师,土耳其建筑领域的泰斗,年轻时作为随军建筑师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经历为其后来的建筑设计理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48岁时被任命为帝国首席建筑师,98岁高龄才辞世,一生设计建造了79座清真寺,55座学校,34座宫殿,16幢住宅,7所伊斯兰教经学院,12家商队客栈,19座陵墓和33所公共浴室。此外还有市场、桥梁、喷泉、医院和大型水渠等,共计477座之多,仅仅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就有335座历史建筑与他有关,16世纪时整个奥斯曼帝国的建筑,几乎都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许多直至今天仍在使用。
自古名师出高徒,1609年8月,苏丹亲自主持了奠基仪式,清真寺建造在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大皇宫(Great Palace of
Constantinople)基础之上,与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君士坦丁堡竞技场(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相对。南部大部分建筑用了大皇宫的根基、穹顶和地下室,其他宫殿部分都需拆除。整个设计结合了奥斯曼建筑和拜占庭教堂的精粹,参照了对面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拜占庭特色,又加入了传统的伊斯兰建筑,以弘扬清真寺的庞大、庄严及壮丽,被视为奥斯曼建筑古典时期的最后一个典范之作。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苏丹要建造“黄金”的宣礼塔,但“黄金”和“六根”发音相近,建筑师误听成了“六根”,结果就建造起了这六根43米高的宣礼塔。这个“逾制”的举动一下子就触怒了麦加,因为只有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盖六根尖塔,苏丹便命人将麦加的清真寺又加了一根宣礼塔,以此来宣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在2008年,也门首府的萨利赫大清真寺建成前,蓝色清真寺一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拥有六根宣礼塔的清真寺。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有麦加清真寺拥有7根宣礼塔,也是唯一的一座。
其实,这只是当时的苏丹艾哈迈德一世给自己杜撰的一个借口而已,他知道国库空虚,也知道臣民怨声载道,几乎停止了其他所有的建筑工程,只为了保证这一座清真寺的建造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由于规模实在太大,后来就连瓷砖都只能“借”用其他建筑上的旧瓷砖,导致了现在许多瓷砖开始褪色。
整个工程的过程记录在了八卷书籍中,现收藏于老皇宫里,清真寺的开幕典礼在1617年举办,直至艾哈迈德一世去世时,工程仍未彻底完工。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历史中,艾哈迈德一世的统治其实实在称不上是有道明君,但除去建造蓝色清真寺外,他还废除了血腥的“弑亲法令”。这项法令由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开国苏丹默罕默德二世颁布,意思是允许即位为苏丹的人杀死他所有的兄弟甚至是男性亲属,以保证自己帝位的稳固,因此一百多年间,苏丹只能有自己的儿子,没有其他的男性亲属,默罕默德三世即位时,甚至杀死了19位亲属。也许是觉得这条法令实在过于血腥,或是为了避免苏丹早逝,儿子年幼无人继承皇位,艾哈迈德一世废除了这项法令,改由第一顺位继承人必须是最年长的皇室男性,但其他皇室成员必须被关进后宫,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除非长子夭折,才依照顺序继承。但这样也导致了又一弊端:后宫里的王子们如同温室中的花朵,没有任何的统治国家的经验,苏丹一代又一代平庸下去,即便能够减少杀戮,但同样也减少了治国的血性。其实,奥斯曼帝国后来的三百年间,各种杀戮和废黜仍然层出不穷。
艾哈迈德一世的决定是对是错,只能由后人评说,即便在朝时众星捧月,百年后也说不定是半个昏君,这是历史上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无论如何,这座六根宣礼塔的大清真寺,显示了他对真主的虔诚,夸耀着他的丰功伟绩,也让他自己青史留名。
在伊斯坦布尔旧城的城中心,蓝色清真寺与圣索菲亚大教堂遥遥相对。圣索菲亚承载了划时代的历史故事,蓝色清真寺有着圣索菲亚无法比拟的规模,二者虽然相隔千年,却交相辉映。
说来也奇怪,这次土耳其之行,哪儿哪儿的建筑都在修,包括蓝色清真寺,有一根宣礼塔就成了“残疾”,白天看上去还好,晚上的夜景看起来就只有五根,因为修理的那根没有灯。照片有点像错版的纸币,看着别扭,却倒是证明了一个特定的时期。



如此重要的建筑,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伊斯坦布尔之行的第一站。 我就住在蓝色清真寺附近,步行不过三五分钟。早上懒洋洋吃了早餐,在酒店楼顶看了马尔马拉海的海景后,便出发了。伊斯坦布尔还有个特点就是猫多,野猫,到处都是。




清真寺旁边,路遇编织地毯的土耳其大妈


大妈手法娴熟,一手拿小刀一手拿线,看的我眼花缭乱。

街头随处可见这样的小车,卖烤栗子和烤玉米。

一架精致的小天平,金晃晃黄澄澄的大栗子,香气扑鼻。



清真寺的入口,正对着前面的古竞技场

我险些忽视了这条铁链,当时去的时候还奇怪,为什么这里要有一根铁链,看上去怪怪的,还特影响美观,回来查资料时候才知道,因为只有苏丹可以骑马进入庭院,但必须要低头弯腰,以此来显示在清真寺前的谦卑。幸好当时举起相机拍了一张入口,否则怕是都想不起来这条链子了。

希南的徒弟参照了师父的第一个大型工程塞札德清真寺,设计了广阔的庭院,祈祷殿中央穹顶直径是23.5米,高43米,由四根巨大立柱支撑。前庭风格与塞利米耶清真寺相似,前庭用拱廊围绕着,两旁都有沐浴(洗手洗脚)的设施,中央六角形水泉,通往中庭的通道由拱廊处延伸。



庭院里有清真寺的模型,可以看到石柱间以拱门相连接,拱顶着30个圆顶环绕起了内庭,内庭四周是6根大理石石柱,中央圆顶通过角穹搭建在4个突出的拱顶上,角穹依托在四个直径1.6米的角柱上,四个半圆顶各占中央圆顶的一方,各个角边的小圆顶构成了清真寺的底座。

女性进入清真寺要包头巾,不能裸露身体除头部和手脚的其他部位,无论男女一概脱鞋入内,门口有专门放鞋子的地方。如果自己没有带头巾,门口就有免费发放头巾的地方。清真寺不收门票,每天五次礼拜时间,游客不得入内,其他时间都可以。
所以土耳其不能夏天来,本来这地方日照就强烈,夏天游玩时候穿的少,进清真寺就得裹起来,还得脱鞋,想想里头那味道,活受罪呢这是?!
蓝色清真寺,有四个看点:
1、光线:穿过穹顶上共260个小窗的光线,斜斜地洒向寺内。
2、伊兹尼兰瓷砖:整个清真寺的墙壁直到穹顶上,用了两万一千余块伊兹尼兰瓷砖,白色底,蓝彩釉,遍布花纹图案,透过彩色玻璃的光线又折射到瓷砖上,使得整个清真寺内散发出奇幻的光彩。
3、地毯:土耳其地毯举世闻名,清真寺内铺的都是伊索匹亚朝贡的地毯。
4、阿拉伯文字:支撑穹顶的四根直径5公尺的圆柱,柱头刻有蓝底金字的阿拉伯文。(可惜我实在看不懂阿拉伯文,看上去如同天书一般)



清真寺内高处的蓝色瓷砖如今仍然闪耀着迷人的蓝色,但低处的砖瓦都是传统设计,由于建造时资金紧缺,导致后期的瓷砖质量欠佳,许多釉料都已模糊不清,墙身的砖瓦大多是1574年托卡比老皇宫失火后遗留的“二手”砖。
据说,吊灯上曾经还放置鸵鸟蛋,以此来驱逐蜘蛛等虫子。室内的古兰经经文是后来书写的,出自当代书法家扎伊尔德·卡斯姆·古巴里(Seyyid
Kasim Gubari)。



清真寺内前面大部分区域是给男性信徒的,后面狭长的部分留给女性信徒和游客。



信徒独自跪拜,喃喃自语






内部的圣龛、讲道坛,每逢周五和宗教节日,阿訇会在讲道坛上讲道,并且阿訇所在的位置是独一无二的,使得任何人在清真寺内任何地方都能听到他的声音。皇室的亭台位于东南角,包括讲台、走廊和小幽静室,以及通往上层的皇室包厢。
据说,这面积达4600平米的清真寺内,可同时容纳五千信徒祈祷礼拜。



我出镜一下……

尽管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也不是非得一定要男女平等的人,但这清真寺内男女有别的巨大差异,或者说,穆斯林男女有别的差异,让我心里多少有点不痛快。再加上看不懂伊斯兰教的文化和文字,蓝色清真寺更让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了。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会儿,有点“逃离”的心态就出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