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屋顶,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形状各异,宛若天外来客。高迪的作品,永远都在描绘着这些异于常人思维的事物。
米拉之家(Casa
Mila)是高迪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也有“采石场”之称。建于1906-1912年间,是当时的富商米拉欣赏高迪所建造的巴特罗之家,而请高迪为其设计的,这也是高迪所建造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其波浪形的外墙墙面与阳台,恰恰是高迪所认为的“曲线属于上帝”的理念,如此前卫的设计,使得其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86年,Caixa
de Catalunya银行将其买下,耗巨资整修,六层和顶楼及阳台对外开放。

米拉之家,便成为我此行第12天的第一站。所幸这一天雨过天晴,又是一个艳阳天。
虽然10月12日是西班牙的国庆日,但作为著名景点,米拉之家并不因此而关闭,照常对游客开放。
米拉之家信息:到达方式:地铁L3(绿线)至Diagonal站下车。周一至周日开放,冬季9:00-18:30,夏季9:00-20:00,门票16.5欧,不算便宜。巴塞罗那许多景点都要收门票,与我去过的许多欧洲城市大相径庭。
米拉之家离我住的加泰罗尼亚广场约有1公里左右的路程,因此我选择了直接步行前往,这样也好有机会看看巴塞罗那的街景,昨天下了大半天的雨,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这座城市呢。
从加泰罗尼亚广场出发,向兰布拉大道相反的方向一直走,就到了L'Eixample街区,在巴塞罗那的俯瞰图上,有一个地区是一个一个的方块街区,就是这里,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方格子”街区。道路两边是各种豪宅,奢侈品商店等,如今已是巴塞罗那最为奢华的区域。
果然,就连街头的路灯都如此有文艺范儿。



走不远先路过的是巴特罗之家(Casa
Batllo),同样也是高迪所设计改造的,其内部以海底世界为设计理念,设计灵感来自于加泰罗尼亚的民间传说——圣乔治屠龙救公主。
又一个英雄救美人的童话故事,不过,我最终也没进去看。

再往前走一个街区,就是米拉之家了。门口买票的人早已排起了长龙,等待时候还和我后面的一对小情侣聊了半天,他们是台北人,同样来欧洲旅游。
这波浪形的外观,一经面世便曾引起了巨大轰动和争议,有人说像非洲原住民在悬崖上建造的住宅,有人说像海浪,也有人说像退潮后的沙滩,整栋建筑如波涛汹涌的海面极具动感,建筑无一处是直角,也是高迪建筑的最大特点。
无论如何,这大师的设计,就是异于常人。站在它的楼下,我实在看不出来这曲里拐弯的设计哪里好。

门票16.5欧。

进入一层天井,有个整座建筑的模型沙盘。

天井,全部是窗户,有利于室内采光。



米拉之家共有150扇窗户,33个阳台,总面积1323平米,3个采光中庭,6层住宅,1层顶楼。当时米拉夫妇居住在2层,1层出租做“门脸房”,其余楼层对外出租。
我后来才知道,米拉之家之所以在建筑上为人所称赞,是因为整栋建筑没有承重墙,完全依靠立柱支撑,这样的设计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任意打通隔间,无论是内墙还是外墙,都不必担心建筑倒塌。并且,可以建造面积更大的窗,增加室内的采光。不得不令人再次臣服于高迪的设计理念。
米拉之家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顶楼。记得回来之后有人问我米拉之家怎么样,我言简意赅地概括说:天气比楼顶好看,楼顶比里面好看。
我一直都说了我是一土老帽儿不懂艺术。
可以直接乘电梯上到顶楼,顶楼有30个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烟囱,除具有室内厨房烟道的作用外,还担任着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在米拉之家的顶楼,还遇见几个从广州去西班牙玩的驴友,幸运的是,他们都是专程去摄影的,其中一个小姑娘特别热情,帮我拍照,还说“你快站过去,我帮你拍,快照,看那里没有人,多好的机会啊”。
比起这些没有生命的景点,往往都是那些在旅途中遇见的美好的人们,和美好的小事,更容易让我回忆。



感谢这样的好天气,从楼顶可以遥望圣家堂。






从顶楼下到六层,可以参观室内,这里有一个模型沙盘,可以看到其内部结构。


就是依靠这些立柱支撑整个建筑。


还可以参观一百年前的房间,看看当年的富豪们的房屋布局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



打字机。

不得不说,当年米拉夫妇的生活可谓是“土豪”级别了。




如果不是学建筑或设计的,米拉之家倒是也值得一去,至少可以看到一百年前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从米拉之家出来已经是中午,翻看了一下地图,准备前往下一站——古埃尔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