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2013-04-10 20:38:51)
标签:

巴黎

卢浮宫

巴比伦

美索不达米亚

分类: 这里是巴黎-2013
        那是一个在历史的迷雾中烁烁闪光的神秘国度,那里曾出现了照亮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那里也是政权更迭、战乱频生的飘零之所,与古老中国同在亚洲大陆东西两端,与华夏文明六千年里遥遥相视,那里叫做,巴比伦。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诞生了5千年前的人类奇迹,曾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也是人类最早的城市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中下游之间的地区,也称之为“两河流域”。
       这块神秘的大陆曾先后出现了苏美尔、巴比伦、亚述等文明,也曾经历了波斯、马其顿、奥斯曼等帝国的统治。政权交替与朝代更迭,造就了这一地区复杂多变的文明,却也给巴比伦带来了灭顶之灾。
       两河流域,她的另一个名字叫做——西亚平原,她现在所处的国家叫做——伊拉克。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似乎,数千年来,她从未远离硝烟,也从未淡出人们的视线。那黑纱遮面的神秘女人,那一望无际的荒漠,甚至那荷枪实弹的美国大兵……一直以来,人们对她敬而远之的同时,也扼腕叹息古巴比伦文明的凋零。因为,距今7千年前,在这块陆地上,便出现了成熟的农业灌溉系统,距今4千年前,就已经有完整的历法,规定一年有12个月。这里曾出现了人类第一所学校,第一座图书馆,第一部律典,甚至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

        卢浮宫古代东方文物,位于黎塞留馆一层的1-12号展厅,及A-D展厅区域。在我第一次来卢浮宫之前,我一直有一个误区,曾误以为这里会展出当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夺走的中国文物。其实,卢浮宫里的东方文物馆,展出的是西亚地区的文物,而当年圆明园里被掠走的文物,大部分收藏在巴黎郊外的枫丹白露宫内。

       下图蓝圈区域为马利中庭和皮热中庭,左边是马利中庭,右边是皮热中庭。红色方框区域为古代巴比伦文物和古代波斯伊朗文物。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早在19世纪中期,法国考古学家便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进行考古发掘,1842年,发现了亚述古城,并把大量文物带回巴黎卢浮宫。
       尽管,东方文物馆相比较起古埃及文物,面积和数量有所减少,但在这座展馆里,容纳了人类最早期文明里最灿烂夺目的篇章。
       走进黎塞留馆后,一左一右先经过的是两个有玻璃屋顶的中庭,分别叫做“马利中庭”和“皮热中庭”,这里曾经是法国财政部的所在地,在“大卢浮宫”的改造计划中,财政部被迁出卢浮宫,才改造成了现在的样子。我却分别在2月13日和15日来了两次,因为13号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玻璃屋顶没有了自然光,靠馆内灯光的光线不太利于拍照,当然这个时候的优势就在于人少,参观比较有利。
       穿过皮热中庭,上台阶,正式进入东方文物馆。
       白天的皮热中庭,依靠透过玻璃屋顶的自然光照明。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晚间的皮热中庭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我突然想起,三年前,跟团来到这里的时候,导游一声“半个小时自由活动”,我拔腿便冲,原本想去埃及馆,却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古代东方文物馆。直到如今,我还能想起,我面对那些残缺不全却又神秘莫测的文物展品,激动而不知所措,却又叹息时间远远不够的心情……

        入口处的标识。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不得不说卢浮宫晚场是个参观的好时机。
       他们经历了岁月的打磨,大部分雕塑几乎已残缺不全,但这些恰恰是吸引我的地方。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再一次嫉妒羡慕巴黎的学生,博物馆内总能看到老师带着讲解。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尊用雪花石膏雕刻的小雕像是约公元前2500年的马利王国的总督埃比伊勒的雕像,按照当时的习俗,穿着羊毛制作的裙子,正在向爱神和战争女神祈祷。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是卢浮宫西亚藏品中存世最早的一方记功碑,叫做“纳拉姆辛胜利纪念碑”,公元前2230年,高2米,宽约1米。出土于今天伊朗境内,纳拉姆辛是古代阿卡德王朝的君王,以浮雕的方式描绘了开疆辟土,万世流芳的故事。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黑色玄武岩上的楔形文字。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三年前在卢浮宫,眼看着集合时间要到了,突然一转身,看到了她,这块神秘的黑色玄武岩,就那么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汉莫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高2.25米,堪称卢浮宫东方文物馆镇馆之宝。
       汉莫拉比,是古巴比伦王朝一代君主的名字,统治时期为公元前1792-1750年,距今约3700年。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就那么摆放在这里。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法典顶端,端坐着古巴比伦信奉的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正在将权杖交给汉莫拉比。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下方及背面,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才是法典的内容,记录了法规,涉及了财产分配,子女继承等,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张是晚上拍的,光线不是很好。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也有完整的雕塑,典型的西亚人种的面庞。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雕塑中,不乏带有空洞恐惧眼神的人像,或许是对于战争动荡的恐惧。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大多都失去了头部,猜测应该有一部分是被文物贩子偷盗了,但这些失去头部的雕像,却有点像唐朝乾陵前那些失去头像的石像。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这里是巴黎(26)——逐荡两河(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