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阿尔卑斯山脚下精致迷人的古城萨尔茨堡,吸引人的,并不仅仅是它的音乐。1996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你见过风靡全球的麦当劳那个金黄色的大“M”被缩小后嵌在一个铁牌里吗?你见过铁艺雨伞形状的店铺招牌吗?你见过逛街的人全都抬头望天吗?这里,就是萨尔茨堡著名的步行街——粮食胡同(Getreidegasse)。

我一直试图查询粮食胡同名称的来历,出发前就查了不少资料,但直到写这篇博客的时候,也没有查到它的由来。我也不懂德文,这个词无论是英文还是德文,音译上都看不出“粮食”的意思,不知道是否有什么历史意义,或者德文的直译。在这里,中国游客亲切地称之为“粮食大街”或者“粮食胡同”。
这条步行街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人们走出来的,弯弯曲曲,完全顺着这里的建筑和地势形成。狭窄而曲折,夹峙在街道两边的建筑又高又陡,墙壁上满是岁月沧桑的痕迹。
欧洲城市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步行街,若是在别的地方,逛街的时候眼睛都是看向两边的橱窗,在这里却不一样。在粮食胡同逛街,不仅仅要看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更要抬头向上看——那些店铺的铁艺招牌。每一家的铁艺招牌都有各自的特色,没有一个细节是重复的,看到招牌,不用看店名,大多就能知道这家店铺是做什么的。这些铁艺招牌,本身就已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一个都足以进入博物馆内或是被收藏,甚至有人戏称,在这里逛街,能治颈椎病!



这里也有vero moda啊

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是施华洛世奇的总部所在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奥地利就是小天鹅的故乡,萨尔茨堡更是少不了施华洛世奇的店,可惜,周日照样不开门。





前方那个小鱼的标志,就是在柏林曾经介绍过的那家海鲜连锁店,眼熟不?

诱人啊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源自于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起源于意大利,而后传播到了德国,奥地利,西班牙等地。萨尔茨堡有“北方罗马”之称,自然沿袭了巴洛克的建筑风格。巴洛克一词的愿意是“畸形的珍珠”,这种建筑风格追求自由、奔放,有着富丽的装饰和雕刻,以及浓烈的色彩,正符合西方人无拘无束的浪漫性格。
城中心的萨尔茨堡大教堂,就是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代表。
粮食胡同两侧都是商铺,可惜,今天是周日,又是万恶的周日!除了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之外,其他的商店全都铁将军把门,只能windows
shopping了。这条街也就宽3米多,两侧都是高耸的建筑,徘徊在这里,不由得想起上一次去卢塞恩时候,感受到的那种中世纪欧洲浓郁的历史和宗教气息。真正的欧洲古城,就是这样的,古老而沉静的历史气氛,宗教城市的静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以,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张扬的美国人也必须屈从于这种传统,试想一下,如果麦当劳的标志还是那样大大的、金黄色的矗立在高楼上,势必会破坏这样一种浓郁的历史氛围。这样的氛围不是用钱堆出来的,不是后天“修旧如旧”建造起来的,而是上千年的宗教和历史文化慢慢积淀自然形成的。
街头还有卖栗子的,不过看上去估计不如北京的糖炒栗子好吃。

走累了买个面包香肠吃,这个价格好像是3欧,欧元1比9的人伤不起啊伤不起

游览城市还可以坐马车

街头不知道谁扔了一块面包,引来数只鸽子争抢。

许多人来到萨尔茨堡,都要买的一种纪念品,就是莫扎特巧克力球。由萨尔茨堡的点心大师保罗·福尔斯特在1890年发明,并以莫扎特的名字命名。以开心果,杏仁糖等制成夹心巧克力球,外面锡纸包装上印有莫扎特的头像,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出售这种纪念品,许多人买回去做礼物。


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里,都跳动着音符,就连酒瓶也做成小提琴的形状。

莫扎特球里面切开就是这个样子的,绿色的是杏仁糕。不过,我偷偷的说,我觉得,不如费列罗好吃。若是做礼物送人还好,如果爱吃巧克力的,并不推荐,而且一个球1-2欧元的价格也并不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有点过度开发了。

这个叫做Nockerl,传说正是由大主教的情人莎乐美(Salome Alt)发明,三座山的形状象征着salzburg周围的三座山Kapuzinerberg, Mönchsberg,
Gaisberg。原料极其简单,就是打的起泡的蛋白,icing sugar,面粉,牛奶,有时会加黄油。但是将面粉皮用空气撑起成三座山的形状的制作工艺极其考验技巧。粮食大街的Mozart
café可以买到这种甜品

古城精致而迷人,迷人的让我犯下了一个旅游时致命的错误!我一直反对把旅行和逛街搅合到一起,要么好好玩,要么好好逛街购物,又想逛街又想玩,到最后一定什么都没干好。在粮食胡同里漫无目的的走,时间就静静地流淌过去了,走到山脚下,登山的时间可就不多了。
建筑的上方还有年代,标志着这栋房子建造和修葺的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