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的闻名于世,恐怕就是因为那座著名的教堂。如今,科隆大教堂早已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地标,矗立在莱茵河畔。多少游客和信徒都是慕名前来朝圣,只为了一睹那座“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
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评价,世界三大宗教建筑分别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而世界三大哥特式宗教建筑,是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和科隆大教堂。哥特式建筑是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最显著特点就是尖塔,层层推进的尖形拱门以及绘有圣经故事的玻璃花窗,高耸的尖塔都位于西面。
之前的一次欧洲旅行,已经看过了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以及圣彼得大教堂,这次来了科隆,欧洲教堂之旅也算是圆满了。
科隆大教堂(Dom)始建于13世纪中叶,建造期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工程时断时续,直至19世纪德皇威廉一世时才宣告完工,前后历经600余年。教堂双尖塔高达157米。无论从城市的哪个角度,都能看见它的存在。
大教堂就矗立在莱茵河畔,科隆火车站旁边,火车站的地下室和教堂的地下室是同一处地下空间,出火车站,大教堂如同一座山一般扑面而来。 然而之前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好天气并未伴随我,没有明媚的阳光,也没有蓝天白云的映衬,科隆阴霾的天气下,大教堂的风采却丝毫不减,黑乎乎的外表,庄严肃穆,显示着至高无上的权威,高塔直刺苍穹,也象征着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

教堂附近街道狭窄,房屋紧密,其实是很难拍到教堂的全景的。围绕着教堂,拍了几张外观





唯一可以拍全的,是正对着尖塔的一条小街道,还得找准了角度才行。

哥特式教堂内部,完全凭借玫瑰花窗的透光照明,这样的光线,无论你是否信奉宗教,进入教堂之后自然就感受到心灵上的一份宁静。科隆大教堂里玫瑰花窗共有一万多平米,多为圣经故事,这也是哥特式教堂的特征之一,另一个原因,也是由于当初很多信徒不识字,只能看图画理解圣经。



教堂内部的说明是要收费的。

Dom和所有的哥特式教堂一样,东西走向,与南北横廊在教堂中的圣坛交会成十字架的形状。但是科隆大教堂又有着与其他哥特式不同的地方,一般哥特式教堂都为三进长廊,而科隆教堂为五进走廊,这样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礼拜。

进过欧洲教堂的人都知道,教堂里的光线,很不好拍照,出来的片子都黑乎乎的。我不懂摄影,也不知道咋调相机,只能随意拍了几张。
这个效果清晰一些,
光线都是透过玫瑰花窗进入室内,正好射到中央的圣坛上。

圣坛,其实内部也有很多地方在维修,搭起了脚手架



管风琴。

朝圣者,和点点摇曳的烛光。

这个是一个小小的礼拜堂

地上的马赛克图案。

科隆教堂之所以吸引着全世界的朝圣者,另一个原因,就是教堂供奉有“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东方三圣王是当初耶稣诞生时从东方专门来朝拜他的三个人,尸骨现在保存在一个金制神龛内,供奉在圣坛上。

科隆教堂一直还都在维修中,教堂内部还放着脱落的石块。

光线不好,拍出人来也是模糊的。

层层叠进的尖形拱门,也是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点。


教堂实在太高大,从正面几乎就找不到合适可以合影的地方,只能在这个平台上拍背面了。

另一个比较经典的,经常出现在明信片上的,就是莱茵河上的这座铁路桥了。铁路桥旁有一个观景台,是拍摄的最佳位置。天气不好,可惜了这么美丽的景色

骑士已在这里静静地守候了几百年。

之前看过很多次科隆教堂的照片,看太多了也有坏处,真正看到她的时候,缺少了几分惊喜。黑乎乎的外观总觉得多少有些压抑,不如曾经看过的米兰大教堂好看。后来回来查资料的时候才知道,初建成的时候本来也是白色的外观,由于科隆是工业城市,严重的城市污染使得大教堂变成了黑褐色。文物部门起初用莱茵河水清洗了教堂的一小部分外表,但后来市政府为了警示后人,重视环保,才保留了现在教堂的外观。

二战时期,科隆也未能避免盟军的轰炸,但大教堂却幸免于难,说法有很多:一种是德国的天主教会通过罗马教廷提出避免轰炸的要求;二是某位盟军少校酷爱古迹,轰炸时躲开了教堂;还有一种说法不太可信,是一群流浪汉为保护古迹,把自己吊在大教堂外,从而感动了飞行员。第一种说法还是比较可信的,毕竟在信奉宗教的国度里,战争仍然要让路于宗教信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