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施效颦到微笑八颗牙
(2009-12-04 19:57:29)
标签:
东施效颦服务人员丹尼尔微笑八颗牙人种差异服务优化文化 |
分类: 观点/观察/关注 |
从东施效颦到微笑八颗牙
西施是个美人,东施是个丑女,本来相安无事,一日间,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东施觉得其样子很好看,就照葫芦画瓢,皱眉横行街头,人们非但不觉得她美,反而以为遇到了鬼一般,纷纷躲到家里去了。这就是东施效颦的故事。
西方国家有一项有关服务人员的微笑服务标准,我们从外国影视中可以看到证明。法国经典电影《Taxi》里,丹尼尔在经过几个月的等待之后,终于在办公大厅里领到了自己的车牌照,拿这个平淡的结果和漫长的等待相比,丹尼尔觉得缺乏了一些什么东西,于是他要求办理事务的工作人员给他一个微笑。对方非常合作,做出了一个满脸的笑,其规格可能已经超出了标准的要求。
在我们国家,如果办理车牌照的人员这么做的话,我想办理人员可能照做的可能性很小,但大多数的人肯定会觉得要求这么做的可能性本身会更小。因为我们没有这种习惯,尤其是向别人索要一个微笑,还是向一个管理多于服务的部门。
不过,情况似乎正在发生改变,在很多的行业,服务人员的客气用语和惯常的微笑已然出现,前者最多地体现在超市里,后者可能更多出现在银行中。在一些大型的超市结账台,我们一边需要把物品捡拾到付款台上、交钱付账以外,一般地都需要回答两三个问题,比如“需要购物袋吗?”“有结过账的商品吗?”“有会员卡吗?”遇到节日或者特殊活动的时候,可能更多,问题多达五六个,让你回答起来不厌其烦。在大多数的银行营业厅,无论是窗口人员,还是大厅巡视人员,都会保持一种笑容,对你的“直言”、“怨言”和“感言”都欣然接受,具体有没有在脑子里进行反应就不清楚了。
也有一些情况,把微笑这种外来的标准本土化的,对服务人员提出了微笑的要求,并沿用了同样的标准,即微笑的时候要露出八颗牙齿。这本身可能有一种国际化的初衷,但却因为不考虑人种特点,简单复制西方的数字制度,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和蹊跷的效果。
一般地说,欧美人比中国人要“粗糙”一些,体型要大一圈,毛孔要大一些,就连嘴巴也一般地会大上一号。如果说,微笑八颗牙对一些长着大嘴巴的国人来说并非困难,那么,对于那些拥有着樱桃小嘴的的女同胞,一笑之下露出八颗牙齿就显得过分困难了,纵使勉力做到,也会因为嘴巴张得太大,表情无法自然而显得僵硬,变成一场咧嘴傻笑的“表演”了。
这种“生搬”与我们开头所说的东施效颦何其相似,所以,学习也要找对内核和本质去学,而不能只抓些皮毛和表面的东西。当然,也绝对不能走向极端,全然放弃改进。因为,东施如果心口疼的时候皱眉,其实医生或是家人理当为她操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