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王羲之”《平安帖》以2亿7千5百万拍出,加上佣金,该作品成交价为3亿零8百万元。
除了价格之外,很多人更关心其价值问题,即,这件作品作品值不值这个价钱?至于值不值,最主要的自然是其品质问题。关于品质问题,一是真伪,二是优劣。
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关于本帖的真伪,据雅昌网报道:“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这件作品我正好在嘉德拍卖会预展现场看过,在我看来,这件作品线条犹疑,笔法生硬,节奏错乱,它不可能是摹本,所以,它不可能是唐摹、也不可能是宋摹,也不可能是元摹....,这是一件临本,而且是晚明以后的临本。
而乾隆的题签,与大量书画作品上所见的乾隆题签完全不同,笔力羸弱,节奏犹豫。
明代几位书画家的笔迹倒是很靠谱。
作品有多次装裱、拼接的痕迹。
雅昌网报道了“王羲之《平安帖》”的显赫“身世”。但历代著录中的“王羲之《平安帖》”是否就是拍卖成交的这件作品?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历代作伪高手代不乏人,根据已有的著录的显赫身世炮制出一件作品,并非难事。
自曾巩《局事帖》和黄庭坚《砥柱铭》高价卖出之后,古代书画拍卖市场切切实实地火了起来,参与的人多了,成交的价高了。但老实说,至少在知识储备方面,很多人并不具备入市的标准;或者说,高价的产生,与知识储备无关。但可以肯定的是,与钱有关,与利益有关,与胆量有关。
拍卖会上碰到几个收藏家朋友,说道,现在的书画市场,越来越看不懂了。
不管如何,有人从中获利,暗中窃喜,那是肯定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