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坡粥

(2023-11-24 19:59:46)
标签:

苏轼

东坡肉

东坡羹

东坡粥

文化

分类: 观后感

东坡粥东坡粥


这是我给这一碗稀里光当的、可以端起来用嘴吸溜吸溜地喝或者用汤匙舀着吃的东西重新起的名字----它的原名叫东坡羹。

咱们先从字面来说说这改的依据。

这就是中国文字的好处。那金文大篆,至少是西周以前的文字吧,在一个类似今天火锅一样的东西里面,用火煮的,当年是用的羊肉,煮成了汤汁一类的东西。有吃的,有喝的。

新华字典给出的解释很清楚: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羹汤。肉羹。鸡蛋羹。并特别强调:会意。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说文》:“五味和羹。”按: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中古以后的事情。中古,也就是两汉以后了。

如果一般地说羹,现在用的也不少,比如鸡蛋羹。但通常羹做熟后,不太有流动性,所以,对应到东坡羹的具体情况,还是用粥比较好。至于粥这个字,从古到今,含义丰富,变化也不少,就不在这里说了。

东坡名下,菜谱不少,食谱也不少。这让今天的一些人产生了错觉,似乎东坡这人一生以吃唯上,甚至有人谓之“老饕”,这不只是误读,简直就是污蔑。

东坡的物质生活,如同他的人生一样大起大落。他在饮食上所作的创新或者开发,完全是由于他和他的家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窘迫之下,不得已而为之。当然,我们也必须理解东坡那种苦中作乐的情怀。

乌台诗案,这是宋朝第一个文字狱。因上上下下的反对,苏轼好歹留下了性命,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给了一个相当于九品的小官,且不许签字,不给工资。苏轼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困难了。亏得朋友相助,在东坡那盖了几间茅草屋,种些杂粮蔬菜。朋友接济不少,但依然不能糊口,所以,他找来当地人不吃的青菜,杂以陈米煮粥,并在当时有身份的人都不吃的猪肉上想办法,给自己和家里人增加营养。这就是东坡肉和东坡羹的由来。

事出有因吧。当时,苏轼已经是名冠天下的才子,朋友和粉丝众多。他的作为广受关注。而且,他的豁达和才气又往往点缀着他生命的精彩。他在贬黄州开发东坡肉时,写了一篇《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铛,(鐺)chng,烙饼或做菜用的平底浅锅:饼铛。温器:酒铛。茶铛。

罨:yn,掩盖,掩覆。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看吧,连个像样的锅都没有。但就这样,东坡肉却不径而走红了。

至于苏轼的菜粥成了有名的东坡羹,倒不完全是他自己的个人之功。我们都知道苏轼那首著名的《题西林壁》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时,逸兴壮思,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这首是其中之一

也许就在此时,有人对他的菜粥感兴趣,想要发帖子吸引眼球。于是,苏轼就写了一篇《东坡羹颂》,前面的序言很长,后面的颂词只有四句: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藤、若荠,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一瓷碗,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饭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须生菜气出尽乃覆之。羹每沸涌。遇油辄下,又为碗所压,故终不得上。不尔,羹上薄饭,则气不得达而饭不熟矣。饭熟羹亦烂可食。若无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熟赤豆与粳米半为糁。馀如煮菜法。应纯道人适庐山,求其法以遗山中好事者。以颂问之:

甘苦尝从极处回,咸酸未必是盐梅。问师此个天真味,根上来么尘上来? 

且不说这四句颂隐含的大彻大悟,那前面的序言中,倒是把这菜粥的作法说的明明白白。有人给作了翻译和整理:

第一步,将大白菜、大头菜、大萝卜、野荠菜反复揉洗干净,意在除去菜蔬中的苦汁儿;第二步,在大锅四壁、大瓷碗上涂抹生油;第三步,将切碎的白菜、萝卜、荠菜及少许生姜放入锅中煮菜羹,用油碗覆盖但不触碰菜羹,否则会有生油味;第四步,将盛满米的蒸屉放在锅上,等到菜完全煮熟后再盖上屉盖。煮东坡羹的诀窍在于:菜羹煮沸时必然上溢,但因锅四壁涂有生油,又有油碗覆盖,因此不会溢上蒸屉。但是蒸气上达蒸屉,米饭也就煮熟了。这样一来,锅中的菜羹以及蒸屉中的米饭都一次加工而成,方便实惠,价廉饭美,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快餐“盖浇饭”,做到菜饭合一,简便易食,苏轼曾将它介绍给一些道士、和尚朋友,很受欢迎。

这就是苏轼。这是苏轼给这菜粥取名东坡羹的初衷,但也许他后来忘记了吧!

后来,在高太后的关照下,苏轼给太子做两年老师,待遇提升到三品。但因朋党之争,苏轼又被外放,好在期间待遇还不错。

元祐八年(1093年),这年高太后去世,新党再度上台,苏轼便失去了关照。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贬至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那时十分荒凉的海南儋州。苏轼的生活也就一天不如一天。不但不服水土,而且胃肠疾病日益严重,痔疮也更加苦不堪言。

元符三年(1100),这是苏轼人生的倒数第二年。四月,一纸赦令,六十四岁的东坡以朝奉郎之正七品官阶的身份离开儋州北上。一路上,苏轼受到的迎接和款待自不必说,只是他的胃肠实在难以消受。

行至韶州(今广东韶关),太守狄咸苏轼消化不良便煮了一碗蔓菁芦菔羹----前面说过,蔓菁就是大头菜,芦菔就是萝卜。这一碗菜羹吃下,胃肠舒服了不少,也让东坡立即想到了十几年前的黄州岁月,便作了一首《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

我昔在田间,寒疱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

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

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従渠醉膻腥。

由这首诗我们可知,从苏轼开始做这个粥,到他写此诗前,他的东坡羹,也许包括东坡肉,都没有那么出名,在当时宋朝的社会经济情况下,肯定也算不上美味佳肴,或许就没有定名。

这也有证明。回到四年前,苏轼还有一篇赋叫《菜羹赋》,是绍圣四年(1097)再贬琼州别驾、昌化军(海南昌江)安置后的作品,也是说的菜粥。这篇的序言比赋辞短:

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乃为之赋,辞曰:

嗟余生之褊迫,如脱兔其何因。殷诗肠之转雷,聊御饿而食陈。

无刍豢以适口,荷邻蔬之见分。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

爨鉶錡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汤蒙蒙如松风,投糁豆而谐匀。

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

水初耗而釜泣,火增壮而力均。滃嘈杂而麋溃,信净美而甘分。

登盘盂而荐之,具匕箸而晨飧。助生肥于玉池,与吾鼎其齐珍。

鄙易牙之效技,超傅说而策勋。沮彭尸之爽惑,调灶鬼之嫌嗔。

嗟丘嫂其自隘,陋乐羊而匪人。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计余食之几何,固无患于长贫。忘口腹之为累,以不杀而成仁。

窃比予于谁欤?葛天氏之遗民。

可见,东坡羹的出名,就是从他离开海南开始的。为他的菜粥取名或正名“东坡羹”的南岳老是谁呢?不管怎么样,这东坡羹就随着苏轼北上,开始进入公众传播视野了。

后来,一位苏黄(黄庭坚)的铁粉释德洪(慧洪觉范,1071-1128,又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江西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俗姓喻,宝峰克文禅师之法嗣,临济宗黄龙系传人。是主要活动于宋徽宗时期的北宋名僧,同时又是盛名于当时的诗人、散文家、诗论家、僧史家、佛学家。---百科)又作了一首《东坡羹》:

分外浓甘黄竹笋,自然微苦紫藤心。东坡铛内相容摄,乞与馋禅掉舌寻。

另一推动东坡羹出名的铁粉,就是陆游了。陆游有《食荠糁甚美,盖蜀人所谓东坡羹也》:

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蓴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

异味颇思修净供,秘方常惜授厨人。午窗自抚膨脝腹,好住烟村莫厌贫。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百科)写这诗时,应当是在他晚年,也许苏轼去世已经近百年了。但由诗的标题可以看出,这东坡的菜粥已经在四川被统一叫做“东坡羹”了。如同走向世界的川菜一样,这粥能不火吗?

如今,我们不会再做那种清汤寡水的稀粥来“溜缝”了。但对胃肠不适或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喝粥是很好的调养。东北的五谷杂粮中,许多都适合熬粥。杂以其它食材或药材,这新型的东坡粥就药食两用了。

俺今天兴之所致,用白粥煮馄饨,加了些香菜、虾皮、紫菜、枸杞等等。

东坡粥,不必按照什么固定的成份和作法,因人而异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