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是我国古代边陲的军事重镇,是内地与西羌吐蕃茶马互市的集散地,有“高原古城”之称。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今川主寺镇建立湔氐县,为松潘地区县级建置之始,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
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并为松潘卫,“松潘”之名自滋始。清置松潘厅和松潘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县级建置沿用至今。
二千多年来,藏、羌、回、汉四种民族在松州土地上繁衍生息、和谐相处。从松赞干布求婚文成公主进藏到中国工农红军播撒“黎明火种”,从茶马互市集散地到当今的旅游热线,藏羌回汉四个民族在松潘共同谱写出辉煌的历史文化。
我多次去过松潘,最深的感受是,这里的藏羌回汉四种民族、四种文化在保持固有特点的基础上,也相互交织、相为互补,在生产劳作、生活习俗、语言交流、娱乐休闲等很多方面都凸显多民族杂居区的文化特色。
去年年7月,我又一次走进了松潘古城。
古松桥__松潘县城的标志性建筑
位于松州古城中部偏南,横跨于岷江河上,是连接南街和中街的交通要道,北望“镇羌门”(即北门)城楼,南看“延薰门”(即南城门)。是连接县城南北的重要桥梁。
该桥建于民国初年,解放后(1953年)修葺一新,为表达民族团结之众望,曾改名“团结桥”,1986年再次重建。修葺之后的古松桥,下为石拱,桥上建亭,造型上采用翘角,木碉龙门等古建筑形式,飞檐重叠,翘角凌空,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使人平添“边陲古镇”之感。


古松桥是一座廊桥,在廊顶下有很多水彩画,栩栩如生地反应松潘古城民族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习俗。







筹边楼 位于岷江江畔小山顶,气势恢宏,布局素净,给人以远离尘嚣、静谧神圣的感觉。
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德裕任剑南节度使,在松州城西悬崖建筹边楼,后人增修为七层,又名“观音阁”。为纪念李德裕政绩,将筹边楼后山岩称为“卫公岩”。

融合藏、羌、回、汉民族建筑特色的古城街道






小小县城,也有钟楼、鼓楼

小巷内的汉、回民居



当地自产蔬菜、牦牛肉,“绝对”的绿色食品。


虽然每个乡都通了公路,但不可或缺的马帮驮队仍然活跃在松潘城乡。

松潘城内现存两座清真寺:清真下寺和清真北寺。
清真下寺位于县城中街,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由松潘沙、铁、常三姓捐资建筑,毁于明末战乱。道光年间回商祁有德捐资再建,咸丰庚申战火毁,同治时期重修,宣统辛亥年毁,民国六年回民募捐再建。文革中再经重创,2007年修复如新。
该寺为中式传统建筑。有前厅,前院天井,礼拜殿,窑殿,南北经堂,沐浴水房等。明代时的封火墙、斗拱,拱形院门保存完好。


清真北寺是松潘县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北郊凤凰桥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茶商马鉴创修,宣统辛亥年毁,民国六年募捐再建。
建筑格局与风格为中式重楼、飞檐宣礼楼,歇山式礼拜殿、窑殿,以及南北经堂,沐浴水房、花园、河心亭等。
抗战时期,成都成立“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回族将领白崇禧为松潘清真寺题写了“兴教救国”横匾,现完好地保存在清真北寺。







清真北寺的管理人员和阿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