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县城阿坝镇虽然是成(都)阿(坝)公路的终点,这并不是一条断头路,这里还有两条通往青海、甘肃的公路。
一条是阿(坝)久(治)公路。
久治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这是个比阿坝还要偏远、落后的纯牧业县,全县仅有17000人。久治县城康赛一带在解放前是阿坝大土官麦桑管辖的部落,因而在历史上与阿坝联系比较紧密。

2000年8月回阿坝时与朋友慢步久治街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久治与西宁和果洛州府玛沁的公路还不通畅,久治县的物资全由四川转阿坝供给,久治县的人去他们的州里、省里开会、办事还得经阿坝到成都辗转一大圈去西宁。
听阿坝的朋友说,在那个年代,久治的干部为了鼓励子女好好读书,许诺放假时带到阿坝“逛新城”,可见阿坝于久治人心目中的地位。
阿坝到久治的公路要翻过果洛山的余脉,当地汉人叫“分水岭”,因为果洛山是巴颜喀拉山的支脉,自然是黄河、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了。
年波也则(山)是果洛山的一部分,阿坝县和久治县都在开发年波也则的旅游资源,年波也则(山)北坡久治一侧的高山湖泊更多,很具开发价值。
年波也则迷人的的雪山圣湖
在地图上,可以看到四川省西北面有一个不规则矛形突出楔入甘、青两省结合处,这个突出的“矛”就是阿坝县求吉玛乡。
求吉玛乡与县城因大山阻隔直接修公路很难,只好修一条10多公里的公路与久治县城连通,利用阿久公路连结县城。求吉玛乡与甘肃玛曲县相距也只有20多公里,于是由阿坝、久治和玛曲三县共同出资修通了久治县经求吉玛到玛曲县城的公路,使川甘青三省结合部的县、乡间都能互通。

2000年8月和朋友们在“一脚踏三省”的草原上

久治-求吉玛-玛曲公路上的齐哈玛黄河大桥
黄河流经草地时河水是清澈的
阿坝县出省的另一条公路是通往青海班玛县的公路。
阿坝县城向南有一个与本州壤塘县连结的阿壤公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筑这条公路时青海方面特别热心,因为这条路经过班玛县的大片森林,青海缺木材,这条路修通后他们专门在班玛林区设了一个林场,采伐木材经阿坝、成都运往西宁(当然这些都属于历史了)。后来班玛县从阿壤公路上的阿、壤、班三县结合点修通连结县城的公路,把班玛与四川阿坝、壤塘连结起来。

这样的木桥在藏区已不多见了

当年采伐木材在麻尔曲(河)上建造的设施
一礅石头上建造了一座木楼居住着一家人
柯河姊妹碉,确说这是古人的烽火台,但无资料可查
阿壤公路沿大渡河上游麻尔曲(河),两岸复盖着大片的原始森林,风光秀美。
但是,如果你进入两岸的村寨,看到大骨病人那侏儒般佝偻的身躯,绝望的眼神,举步维艰的姿态,膨胀如球的骨节,恐怕再也没心思观赏自然风景了。
阿坝县南部的柯河地区是全国最重的大骨节病疫区之一,罹病率占成年人的90%以上。病魔给这里的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痛苦与灾难,患者丧失劳动力,人口也逐年减少。

阿坝柯河大骨节疫区的孩子出生时都是健康的,
一直到十多岁时才开始出现症状,随年龄增长病情逐渐加重。
等着这些孩子们的是什么样的命运?
这是1985年拍摄的照片,20多年过去了,他们摆脱了大骨节病的困扰吗?
人类可上天揽月,但对于大骨节病却确了束手无策,国内国际的地方病科研机构包括联合国卫生组织都曾到阿坝柯河考察,研究课题做了一茬又一茬,可至今未能找大骨节病的发病机理。致病原因找不到,当然防治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
疾病的折磨使阿坝柯河人极度贫穷,家家户户室徒四壁,一家人的全部财产可能不及别人的一桌酒宴。走进柯河藏民家,心灵会经受更大的震撼和净化。
(本文图片摄于1985年--2000年,系扫描后上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