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链接乐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如不喜欢,请关闭文章后面的音乐盒
所谓“地下森林”,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中国著名的“知青”女作家张抗抗在她的散文《地下森林断想》中给出了一个定义:……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一个在黑土地上成长的作家,当年又是在北大荒的农场里生活了八年的老知青,对这块土地是很熟悉的,她的这个定义也是恰入其分的了。
2007年,在哈尔滨-牡丹江的火车上,一位本地医生给我推荐地下森林,他觉得比游镜泊湖湖区更有价值。好多旅行社尚未把地下森林纳入旅行路线,一般是当天下午从牡丹江到达镜白湖后,让游客每人另交30元车费送到地下森林景区大门口,再换乘景区的专用车去地下森林,专用车费加门票大约100元。

景区大门上的标牌是“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2007年5月底来时还没有大门,也没有“专用车”。
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下森林(火山口原始森林),在镜泊湖西北50多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是由6座火山锥组成的火山群在约一万年前先后喷发,形成了10个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内壁陡峭的火山口。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地带上,陡峭的内壁上林木繁茂、郁郁葱葱,这便是闻名于世的地下森林。
我们乘“专用车”来到火山口下的山谷中,这里开辟了一块平地,一排帐篷,有买纪念品、食品饮料的,还有小餐馆。在平地中央,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火山岩,岩石托举一枚硕大的火山弹。
(突然发现在棚房外的森林边,居然有人在一级森林防火区室外用火,心都紧了!)

游客在景区导游的带领下穿过密林,爬上山坡,向4号火山口顶部行进(这些火山口都是用序数命名的),一会就到达火山口顶部。刚才下过一场雨,火山口巅向下望去,茂密的森林中云雾缭绕,火山口下“堆”满了雾气,城市里那能见到这暮霭林海的奇观。



进入火山口下的道路虽然崎岖,但也不算难走,只要稍加注意防止滑倒就行了。我在2007年来的时侯,从火山口底上行的道路很难走,有一小段是同伴拉着手爬上去的,今年这里已用木板搭成了梯道。


4号火山口的喷发乞今已8300年,在浓郁的原始森林中,偶尔可见到暴露在外的火山溶岩,经过8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它们都不再“锋芒毕露”了。

这块巨石取名叫“虓石”

走出火山口,在穿过一个火山喷发岩浆喷发、结壳形成的阴森森的岩洞孔时,会觉得刺激而惊险。


穿出岩孔到了火山口巅沿,另一侧则是比4号火山口更大更峻峭险恶的3号火山口。
(这一带的10个火山口的“口沿”直径在400-550米之间,垂直深度在100米-200米之间。3号火山口数老大,直径550米,深度200米)

天色渐晚,火山口内光线不足,3号火山口拍出的照片色彩仍然很暗。

在3号、4号火山口之间,有一个“雄狮岩洞”,是火山喷发时地下释放气体冲击形成的熔岩隧道,长约70米,因洞中有一巨大岩石酷似雄狮而得名。

下山回到谷地停车场的道路好走一些,天色已黄昏,在山谷中,天黑得也早些。
走在一条木板栈道上,这条栈道是2006年修的,去年我来时,还能闻到松木散发的清香。在木板栈道旁边是条平行的也不错的水泥、石板道,既然有了水泥路,为什么还要伐木修栈道?去年那个导游诡秘地告诉我:“这是为迎接XXX视察修的”。困惑!

链接音乐: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原作者:约翰.施持劳斯
演唱:维也纳少年合唱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