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足阳明胃经·不容穴

(2012-12-20 23:15:11)
标签:

深部

第五

腹壁

玉堂

于肝

分类: 【穴位养生】

足阳明胃经·不容穴

中医穴位之一,隶属于足阳明胃经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探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主治] 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病。
足阳明胃经·不容穴

外贴9天:从今天开始外贴,每个穴位连续9天,也就是冬至前后各四天,加上冬至这九天。冬至一阳生,这时候 外贴 可升发阳气、驱寒活血、散瘀祛湿。
1."外贴神阙穴(肚脐),万病自会灭。"
2.腰膝酸软、白带增加、月经不调,外贴三阴交从阴引阳;
3.脾胃寒凉、腹胀嗳气、疲劳乏力外贴足三里养生第一大穴
 
 
1·外贴十次不容穴后、拔毒、通脾胃经络疗效显著:足阳明胃经·不容穴
 
2·外贴三阴交
足阳明胃经·不容穴
足阳明胃经·不容穴
 
外贴9天:第一天:黑色;第三天:转红色;眼下还在贴[鼓掌]
足阳明胃经·不容穴
 
外贴三阴交:
足阳明胃经·不容穴
 
3·外贴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不容穴
4·外贴天突穴:
第一天:黑色;第三天:转红色;第五天:粉红色:
足阳明胃经·不容穴

天突穴【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

突在过去是灶突,也就是烟囱。我们说过去的烟囱都是圆乎乎的,从屋顶蹿上去,孤单地立在那里,做饭的时候,炊烟袅袅,就从烟囱出来,飘散出去。我们老祖先很善于观察,他们发现,这个烟囱和我们的食管、气管很相像,都是一个通道。烟囱是炊烟出入的地方,而我们的气管呢,也是呼吸之气出入的地方。呼吸靠的是肺,肺在胸腔。而天突穴呢,就在胸腔最上面的喉头上,相当于肺与天气相通的通道,清气从这里进入肺,浊气又从这里呼出。

天突穴是阴维、任脉之会。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是肺开在外面的窗口,而和肺有关最常见的疾病是哮喘,而哮喘和肾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医说哮喘是人体元气不足的表现。所以,按摩此穴时,可以一边按摩,一边做吞咽的动作,配合我们的呼吸,将唾液吞咽下来。中医说肾主唾,唾液下降的过程也相当于一种补肾的方法,能够补充人体的元气。外贴天突穴在补肾的同时,能减轻天突喉咙以及肺部一切所带来不畅快的感觉。

【功用】宣通肺气、消痰止咳,平喘。

【主治病症】胸痛,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噎嗝,瘿气,梅核气,咳唾脓血,心与背相控而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喉炎, 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特别是经常用声音从业者很合适。

步廊穴

足阳明胃经·不容穴


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少阴肾经
http://xuewei.supfree.net/gif/63.gif
[定位] 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 在胸大肌起始部,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五肋间神经。
  [主治] 胸痛,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伍] 配定喘、列缺治外感和内伤咳喘;配心俞、内关治胸痹、心悸怔忡。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可灸。

幽门穴

  幽门穴 (KI21 You men)所属经脉:足少阴肾经。
位置: 上腹部脐上六寸(巨阙)旁开五分处。
  《针灸甲乙经》:“在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
  功效: 降逆、利咽、和胃。
  主治: 古代记述:胸胁背相引痛、恶心、呕吐、多唾、饮食不下、善哕、支满、少腹坚、心痛、逆气、烦心
  近人报道:胃痉挛、胃下垂、肋间神经痛。
  方例: 烦心呕吐:玉堂、幽门。
  呕吐恶心:灸胃俞、幽门、商丘、中府、石门、膈俞、阳关。
  刺灸法: 直刺0.5~1寸,不可深刺。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附注: 冲脉、足少阴之会。
足阳明胃经·不容穴

期门穴

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
足阳明胃经·不容穴
期门:期,周期;门,出入的要地。经气运行古说是经三百六十五穴,至此穴处已满一周,因足厥阴为十二经脉之终,此穴又为三百六十五穴之终,经脉由此而入于肝脏,穴处正为经气运行一周期所入之门户,故名期门。可以用以治疗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乳腺增生病、胆囊炎等疾病。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
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人体穴位配伍:配大敦穴治疝气;配肝俞穴、公孙穴、中脘穴、太冲穴、内关穴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募穴。
  别名:肝募穴。
  穴义: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名解

  (1)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2)肝经募穴。理同其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进入穴内后循肝经下行。
  功能作用: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1]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
  主治: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证;奔豚气;乳痈。

辩证

  【功用】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乳痈
  【主治】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肝肿大。
  其他疾病:心绞痛,胸胁胀满,癃闭遗尿,肋间神经痛,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肾炎,高血压。
  【配穴举例】配肝俞膈俞治胸胁胀痛;配内关、治呃逆;配阳陵泉中封治黄疸 (《腧穴学》)。
  配肝俞、膈俞,有疏肝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胸胁胀痛。
  配内关、足三里,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配阳陵泉、中封,有舒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

治疗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平刺
  【文献摘要】
  《甲乙经》:足太阳、厥阴、阴维之会。
《千金方》:主喘逆卧不安,咳胁下积聚。
  《铜人》:治胸中烦热,贲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痢,腹坚硬,大喘不得安卧,胁下积气。
  《大成》:胸连胁痛,期门、章门、丘墟、行间、涌泉

肝脾不调

  肝脾不调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起。

临床表现

  胸胁胀满窜痛,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 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证候分析

  本证以胸胁胀满窜痛,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为辨证要点,肝主疏泄,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主健运,气机通畅,有助肝气的疏泄,故在发生病变时,可相互影响,形成肝脾不调证。肝失疏泄,经气郁滞,故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则气郁得达,胀闷得舒,故喜太息,气机郁结不畅,放精神抑郁;条达的失职,则急躁易怒。脾运失健,气机郁滞,故纳呆腹胀;气滞湿阻,则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腹中气滞则腹痛,排便后气滞得畅,故泻后疼痛得以缓解。本证寒热现象不显,故仍见白苔,若湿邪内盛,可见腻苔,弦脉为肝失柔和之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