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脾之大络:大包

(2012-12-20 21:25:33)
标签:

哮喘

渠道

关口

疾病

于人

分类: 【穴位养生】

脾之大络:大包

脾之大络:大包



简介

   食窦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命关。属足太阴脾经。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胸腹壁静脉。主治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咳嗽,痰饮,少乳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取穴位置及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疾病〗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穴位配伍〗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
  〖附注〗 本经食窦穴至大包穴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别名〗命关穴,食关穴。
  〖穴义〗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名解

  1)食窦。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窦,孔穴、地宫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
  2)命关。命,性命也。关,关卡也。命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的正常与否重关人命。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脾脏相通,它内泄脾脏之热,外降脾土之湿,是脾脏与体表气血物质沟通的重要渠道,故名命关。
  3)食关。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本穴为脾脏与体表脾土物质出入交换的关口。本穴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脾土物质随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质的出入关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无风不运,无水不行,本穴若无经水载土,穴之孔隙亦如关卡一般阻土运行,故名食关。

  〖运行规律〗由体表脾经注入内部脾脏。
  〖功能作用〗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
  【功用】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2.其它:肝炎,腹水,尿潴留,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

方例

  胸胁满痛:食窦、膈俞、三阳络。
~~~~~~~~~~~~~~~~~~~~~~~~~~~~~~~~~~~~~~~~

天溪

脾之大络:大包

脾之大络:大包

功效:宽胸通乳,理气止咳。

主治病症

  胸痛,咳嗽,气喘,痰多,乳汁少,乳痈;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临床应用

  1)治乳肿痈溃∶天溪,侠溪。人体止咳平喘化痰穴位之天溪穴
  2)治胸中满痛∶天溪,内关,膈俞,肺俞,膻中。 膻中位于乳房中心连线的中点处,不只能让胸部变紧实,还能让皮肤变细滑。天溪是促进乳腺发育的穴道,在乳房轮廓外缘的肋骨边缘。 天溪穴是丰胸按摩不可忽略的穴位之一 

文献摘录“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    为天下谿: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不欲以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悟知了真正的阳刚,则外在持守阴柔,做天下低洼的川谷。) 为天下,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做天下低洼的川谷,功德就不会...

  1)《针灸大成》∶胸中满痛,偾膺,妇人乳肿痈溃。
~~~~~~~~~~~~~~~~~~~~~~~~~~~~~~~~~~~~~~~~~~~~~~~~~~~~~~~~~~~~
脾的大络·大包

 脾之大络:大包脾之大络:大包

 脾的大络,名曰大包,在渊液穴下3寸,散布于胸胁部。它的病变,实证为全身皆痛,虚证为周身骨节都松弛无力。这一络脉像罗网样绕络全身,如出现血瘀,可取大包治疗。
  《医源资料库》:脾之大络,十五络脉之一。穴名大包。《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该脉从渊腋穴(胆经)下三寸的大包穴处分出,散布在胸胁部。病变时,实则浑身尽痛;虚则全身关节松弛无力。
【释名】脾之大络,布于胸胁,包罗与此处,故名。
【位置】《灵枢·经脉》:“出渊腋下三寸”;《针方》:“直胁(腋)下六寸”;《循经》:“与巨阙相平,又云平期门”;《集成》:“横直日月”;即腋窝与第十一肋游离端连线的中点,约当第七肋间隙凹陷处。
  【局部解剖】
  肌肉:前锯肌,第七肋内外肌。
  神经:胸长神经末支、第七肋间神经。
  血管:胸背动脉分支,肋间动、静脉。
  【类别】脾之大络。
  【效能】宽胸、利胁。
  【主治】古代记述:胸胁痛,喘息,身尽痛,百节皆纵。
~~~~~~~~~~~~~~~~~~~~~~~~~~~~~~~~~~~~~~~~~~~~~~~~~~~~~~~~~

腹哀

脾之大络:大包脾之大络:大包

 〖取穴方法〗腹哀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疾病〗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 配气海穴治肠鸣。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别名〗肠哀穴,肠屈穴。
 〖穴义〗脾经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 1)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气不生也,故名。腹哀穴为足太阴与阴维脉之会穴,属于纯阴。又《春秋繁露》云:“哀气太阴,而当冬。”盖以哀气主阴,阴气为用多闭结,故其主病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中痛,故名“腹哀”。“哀”又音衣,暗自悲伤也。《诗◎小雅》:“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哀,在《诗经》此节读“衣”音。但一般读“唉”,可以俗。
  2)肠哀、肠屈。肠,大肠也,此指大肠所主的金气。哀,悲哀也。屈,亏缺也。肠哀、肠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虚少,脾土生发之气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3)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穴内满溢穴外。
  〖功能作用〗冷降脾浊。
~~~~~~~~~~~~~~~~~~~~~~~~~~~~~~~~~~~~~~~~~~~~~~~~~~~~~~

冲门

脾之大络:大包

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又名慈宫、上慈宫。
【标准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取法】仰卧位,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处取穴。约当腹股沟外端上缘,股动脉外侧。 第6至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穴位的内上方深部, 腹肌的深面, 有从髂外动脉发出的腹壁下动脉,并有静脉伴行。腹股沟下方,有股三角,其内有股动、静脉和股神经。

【特异性】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交会交。
【功用】健脾化湿,理气解痉。
【主治病症】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睾丸炎,精索神经痛;
  2.妇产科系统疾病:子痫,子宫内膜炎,乳腺炎,乳少;
  3.其它:腹痛疝气小便淋漓,下肢麻痹胃肠痉挛。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

府舍穴

脾之大络:大包

 脾之大络:大包

〖取穴方法〗府舍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穴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疾病〗 腹痛,疝气,积聚。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穴义〗脏腑中的阴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经
〖运行规律〗水液由腹内外出腹表。
〖功能作用〗润脾之燥,生发脾气。

名解

  1)府舍。府,脏腑也。舍,来源之意。该穴名意指本穴气血来源于体内脏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阴维脉相通,体内的阴维脉的水液外传本穴,本穴的气血物质部分是来源于脏腑,故名。
  2)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有体内阴维脉外传的水液和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又同合于厥阴肝经气血之性,故本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难经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根据经文所言在此作进一步的分析。阴维阳维之脉有对人体全身气血的维络作用,其特点是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溢是满溢的溢,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是满溢外流的气血。蓄是储蓄的蓄,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储蓄之状。环流,指物质循人体的各个不同层次循环流动。灌溉,指物质对它部输送。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对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及其特性作如下的归纳: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人体各经满溢外流的气血,阴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水液,阳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气体,水液和气体在阴阳维脉中是存储之状。而在三焦内部,各个脏器外溢的水液它会因三焦包膜的约束而存在于三焦之内,这样,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三焦内的水液会聚集在腹之下部,水液达到了腹部内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后它则循腹部的内外通孔溢向体表,而本穴正是三焦与体表相通的通孔,故体内三焦中的水液会流向本穴的体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阴与阴维交会之处。
~~~~~~~~~~~~~~~~~~~~~~~~~~~~~~~~~~~~~~~~~~~~~~~~~~~~~~~~~

大横

脾之大络:大包

脾之大络:大包

 〖取穴方法〗大横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疾病〗 泄泻,便秘,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天枢穴、足三里穴治腹痛。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别名〗肾气穴,人横穴。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名解

  1)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
  2)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运行的过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向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运行,故名肾气。
  3)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运行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向传输。理同大横名解。
  4)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腹哀穴下行传来的地部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运行规律〗水湿风气向腹哀穴上行,经水循脾经下行。
  〖功能作用〗转运脾经水湿。

经络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
十五络脉
 手太阴络脉  手少阴络脉  手厥阴络脉  手太阳络脉  手阳明络脉
 手少阳络脉  足太阳络脉  足少阳络脉  足阳明络脉  足太阴络脉
 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  任脉之络  督脉之络  脾之大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