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应少些功利多些人本

(2013-12-23 11:23:04)
标签:

真谛

财富

梦想

美好生活

之心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教育应少些功利多些人本

康体鹏

功利主义把教育当成工具,为实现社会经济目标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服务。人本主义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综合素养,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功利之心人皆有之,教育追求些功利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追求功利不仅扭曲人性,也不能给生活带来幸福。

过于功利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短期,忽视长远;一是重视物质,轻视精神。很多人认为,把握住每个阶段的短期利益,自然就实现了长远利益,殊不知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常常是矛盾的,所谓竭泽而渔、焚林而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国家在新疆塔里木河两岸大量引水种棉花,短期来看,确实增加了不少收益,但是罗布泊因此干涸了,生态环境恶化了,长期来看损失远大于收益。有的同学因为中考不考地理和生物,干脆就放弃了对这两门课的学习,到了高中发现这两门课还是高考科目,再来学习就感到很困难。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很优秀,到了高中以后成绩就不行了;有些人上学的时候成绩优秀,工作以后却表现平庸。很多这样的现象,根源都与学习阶段只顾短期的考试成绩,忽视长远的综合发展有关。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教育功利性的生动表述。在我国古代,“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现在,很多人读书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过上有房有车的生活。过去,我国对教育方针的表述,更多的强调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培养人才。也就是说,很多人对教育功能的理解,就是为个人和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是实现个人、国家和社会经济目标的工具。但是,一切发展都要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根本,GDP的数字再高,如果没有了清洁的水、碧蓝的天,没有了公平和正义,百姓也不可能有幸福感。同样的道理,教育虽然可能给人一份有优厚薪水的职业,却未必能带来生活的幸福。教育要从被异化的工具角色,回归其本来面目,就要把求真、求善、求美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教育要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有道理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教育、文化、经济、军事等各行业的国民的共同努力。但是,“中国梦”恰恰就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只要每个人的梦想都实现了,“中国梦”自然就实现了。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教育主要还是要为个人的美好生活服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自由的精神,理性的思想,学习的习惯和求知的兴趣。现在科技高度发达了,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了,衣食无忧是多数人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的好坏更多的不是取决于拥有多大的房子、多好的车子,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美满的家庭,创造性的工作,以及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这些才是能给我们带来持久幸福的基础。

这些年,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震天响,但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事实,让我们不能不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是金钱至上的思想,唯GDP的发展观,还是教育人才观的扭曲?这些都有道理,但个人对生活目标的追求也是原因之一,或许,只有大家都理解了幸福生活的真谛,才能迎来真正的素质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