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对民众要怀敬畏之心
(2011-06-03 18:33:54)
标签:
中国隋末农民起义民众官逼民反杂谈 |
分类: 社会经济 |
官员对民众要怀敬畏之心
康体鹏
早在孟子时代,中国就有“民贵君轻”的思想。后来李世民在总结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经验后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在封建专制的古代社会,统治者就知道民心民意的重要性。可是到了今天,我们的很多领导干部已经忘记了为官的职责,对百姓利益置若罔闻,只管升官发财,不管洪水滔天。官民对立日趋严重,从各级政府门口持续不断的上访者可以看出,今天中国社会的官民矛盾已经达到十分危险的程度。
看看各地的野蛮拆迁,就知道一些官员多么胆大妄为;看看那么多自焚的民众,就能知道部分官员对待群众的冷血无情。现在不光政府官员,就连小小的初中校长也嚣张至极。前不久,安徽某初中校长,在面对广大教职工对学校绩效分配不公的质疑时就说:“告诉你们如何才能拿到更多的钱!当校长,还要当正校长!!!”——依着校长的官帽子,就能如此横行霸道!在这些官员的心理,对民众没有丝毫的敬畏之心。
虽说在当前的制度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是句空话;可就算回到封建专制时代,官员无道也为天理不容。官视民众为草芥,则民众视之如寇仇。中国民众虽然多为顺民、老实人,可是若把老实人逼急了,为了生存,揭竿而起在中国历史上也屡见不鲜。即使到了今天,这样的例子依然很多。前些年上海有“歹徒”砍伤警察,前些天又有抚州炸死官员的报道。这些事件的背后多少都有官逼民反的原因,虽说违法,但是合乎天理。
“官逼民反,造反有理”并不被统治者所提倡,但它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让官员常怀敬畏之心。只有对民众怀有敬畏,才不敢肆意妄为,欺压百姓。发展是硬道理,但不是说生产力发展了,民主人权这些东西就自然而然确立了;社会的进步需要普通民众的争取和斗争,各阶层只有在不断的争斗中才能达成相互妥协,从而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无论是国家公民还是单位职工,维权意识、造反精神,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