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实现人的全面、持续、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后来陶行知又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学校理应以开放的心态融入社会。这样学生才能把课堂上的知识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实现人的持续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师生。构建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进出校园相对自由。不仅包括师生,也包括家长和社会上的其他人,都可以相对自由的进出学校,学校的资源也应该向社会开放。社会人员自由进出能避免学校成为孤立于社会的象牙塔,学生才能在一个较为接近社会的环境下成长。学生相对自由的进出校园,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和自然,从而学到更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第二,教学时间相对宽松。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开放的校园环境需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教学时间,把剩余的时间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自行安排,让学生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的校园环境还需要把时间还给老师。老师只有从繁琐、重复、低效的课堂教学和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才有时间和精力根据自己的需要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三,教职工的合理流动。教职工,特别是教师和校长的定期流动能为学校不断的提供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教育思想,还能防止学校工作的僵化和官僚化。
第四,民主与科学的管理。学校管理特别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间来。集思广益,发扬民主,才能使学校的决策科学化。
第五,资源的共享。一个开放大气的学校,各种教育资源不仅服务本校师生,还要把自己探索出来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产品拿出来跟其他兄弟学校共享。这样不仅能让更多的人收益,也能在和别人的交流过程中提高和丰富自己。
让我们担忧的是,今天的很多学校,特别是中学,封闭的“羊圈”文化却大行其道。“羊圈”文化同开放的校园文化相反,实行封闭化管理。平时学生不得外出,不得拥有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把学生像牲口一样“圈”在校园内。“羊圈”文化不仅在空间上把学生封闭起来,在时间上也做严格限制。课堂上课时间严重超标,一天超过10节甚至更多,完全剥夺了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连锻炼身体的时间也严重缺乏。“羊圈”文化不仅对学生进行封闭,对老师也是如此。广大老师被成天“圈”在学校内,工作量严重超标,一周上课往往高达20节甚至更多,还有开不尽的会、填不完的表、准备不完的材料。甚至连晚自习也要求老师在教师内看着学生,直到晚上11点钟。广大师生成天被整的身心疲惫、唉声叹气、满腹牢骚,还奢谈什么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羊圈”文化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因此,构建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