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答题的考核目标
•
考核地理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
•
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从素材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
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二、问答题的答题要求
•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命题者所给的标准答案不可能完全一样。同样我们做问答题的时候,也不可能去追求和标准答案完全相同。为了提高得分率,提出下列要求:
•
1.紧扣教材,分析素材,适当扩展。
–
这是答案内容的三个来源。题目看完后,首先要回忆课本的相关内容
,从课本中找答案;其次是仔细阅读素材,看看素材中间有没有提供答案信息;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多答一些,当然多答的内容不能乱写,特别是不能与前面的答案矛盾。
•
2.详实具体,条理分明,干净整洁
–
例如,要求分析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很多同学的回答是:水源充足、交通发达、铁矿丰富、市场广大。这样回答就不够具体,可能会失分。更具体的答案是: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水运便捷,水源充足;京广、汉丹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附近有大冶铁矿;武汉及周围地区工业发达,钢铁的需求量大。
–
回答问题要养成分条分段的答题习惯,条例要清晰,字迹要工整,这样能给阅卷教师好印象,提高得分率。
三、问答题的类型和答题思路
•
1.气候类问题
–
气候类型:掌握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和成因。
–
等温线 :分段描述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从地形、海陆、纬度等方面分析其成因。
–
气温差异:气温年日较差大小的成因,南北温差大小的成因。
–
降水变化: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季节变化的特点和成因。
–
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
•
2.地形类问题
–
从地势、地形类型、不同地形类型的分布三方面总结地形特征。
•
3.自然灾害:包括成因和应对措施两方面。
•
成因包括:
–
春旱、伏旱、冬旱和喀斯特地貌区缺水的成因。季风区旱涝频发的成因。日本、台湾等地地震多发的原因。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原因。孟加拉沿海多风暴潮的原因。
•
应对措施:
–
台风和寒潮:加强研究,准确预报,及时发布警报。
–
旱涝治理措施一般从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水利设施建设等。
–
地质灾害:加强研究,准确预报,及时发布警报。健全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例如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强度,保护生态,增强民众在应对灾害时的逃生能力等。
•
4.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方面,常考点包括成因、危害和解决措施三方面。
•
一般成因有:人口的持续增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具体到不同的环境问题还有不同的成因。解决措施的基本思路是针对成因提出解决办法。
•
全球气候变暖:
–
成因:自然原因——气候的波动;人为原因——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伐林。
–
危害:海平面上升,各地干湿等气候变化,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
–
措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节约能源、开发应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
臭氧层破坏:
–
成因: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的运动等有关;人为原因——制冷设备排放大量的消耗臭氧的物质,如氟氯烃等。
–
危害:破坏生态,危害人体健康
–
措施:减少消耗臭氧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
酸雨:
–
成因:烧煤——排放硫氧化合物,导致硫酸型酸雨;烧石油——排放氮氧化合物,导致硝酸型酸雨。
–
危害:河湖水酸化,导致鱼类死亡;土壤酸化,导致森林和农作物死亡;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
措施:加强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
•
4.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方面,常考点包括成因、危害和解决措施三方面。
•
荒漠化:
–
成因:自然原因——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力较大等;人为原因——滥垦、滥伐、滥牧导致植被破坏,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交矿等建设活动。
–
危害:生态恶化,土地退化,加剧沙尘天气,导致农业减产等。
–
措施: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节约用水,解决农村用能,通过计划生育适当移民等方式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
水土流失:
–
成因:自然原因——降雨集中且强度较大,地形起伏大,地表径流的冲刷力强,土质较疏松等。人文原因——破坏植被。
–
危害:土地减少、生产力下降;导致下游河湖淤积,加剧旱涝灾害。
–
措施: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村用能,缓解人多地少的压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
•
5.区位条件
–
农业的区位条件:
•
自然:光热水(降水和水源)土和地形等
•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等)
–
工业的区位条件:
•
自然:水源、土地、自然资源等
•
社会经济:原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动力和燃料、国防、政策、经济基础等。
•
环境:污染企业的合理布局。
•
5.区位条件
–
城市的区位条件:
•
自然: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农业基础
•
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和宗教、科学和教育、旅游等。
–
港口区位条件:
•
自然条件:水域条件,陆域条件
•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城市的依托,技术
–
区域发展条件:
•
区域地理位置
•
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分析
•
区域社会经济条件
–
区域发展措施:
•
发挥优势
•
解决问题
•
6.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城市问题的表现:城市污染,包括大气、水、垃圾、噪声等;城市交通和住房拥堵问题;失业、老城衰落等。
–
城市问题的成因:城市的过度和过快膨胀,城市管理水平落后,城市规划不合理等。
–
解决措施:合理的城市规划和道路规划,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
•
7.合理的城市规划
•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
商业区:市中心、干线道路交汇处等
–
工业区:市区边缘,郊区道路边
–
住宅区:位于工业区和商业区之间
•
合理的规划城市道路
–
合理的路网格局:方格状,环形-放射式道路网等道路要连接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
•
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
污染企业的布局,绿化防护带,老城和文化古迹的保护等
•
留有发展余地
•
8.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
游览价值:资源的质量,集群性、地域组合状况。
– 市场距离
– 交通
–
旅游接待能力
–
旅游环境承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