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08年合肥市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评析
合肥一中 康体鹏
作为文科综合试卷一部分的地理试题,因为受到题量的限制,考核的内容不可能面面具到。从往年的高考卷来看,主要考核内容集中在一些重点知识上面,例如工业、农业、城市、气候和地球的运动等。本次摸考试题基本上继承了高考的这个命题方向,没有太大的变动,但也有些不同点。
一,人文地理的内容偏多。粗略统计一下,人文地理的内容大概占到60%,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内容合起来不到一半。这跟地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一致的,但跟考纲的内容分布还是有很多不同,这可能会影响试卷的区分度。另外,从多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比例还是大致均衡的。
二,突出农业问题的考核。这点我非常赞赏试题对命题方向的把握。一方面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类型是地理主干知识,历年高考几乎都有涉及。另外,今年全球粮食问题特别紧张,应该是今年高考的热点。对于热点问题,高考地理不会刻意追求,但也不会刻意回避它。特别是同考纲有较好结合点的热点问题,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密切关注。
三,日食问题是难点。对于地球的运动这块内容,考纲的要求本身并不高,但根据高考题的实际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却很大。特别是前年高考卷有对月食问题的涉及。可能是受此影响,这次模拟考出现了日食类问题。应该说题目本身还是为了考地球的运动与日月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这对学生的要求确实太高了。考后通过对几位考生的了解,普遍反应这两题难度大了。这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试题的区分度。
四、既考"理"还要考"地"。 近些年来提倡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在教学和考试中间特别强调地理原理的教学和考核,这当然是很大的进步。但对于地理最基础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强调的却越来越少,甚至在考试中间消失了。很多人认为纯记忆的东西不重要,因此慢慢被很多师生忽略。其实,那些最基础的,需要我们记忆的地名和分布才是最接近我们生活的地理,它是实用的。本次模拟考试中涉及了不少区域地图的地名识别,应该是对以前命题方向的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