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颗友善心,三迁遇好邻

(2022-08-20 16:21:02)
标签:

风俗民情

一颗友善心,三迁遇好邻         

孔老夫子曾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用现代话解释就是:能与有仁德的人为邻里是最美好的事,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算作明智呢?老夫子对邻里之间仁厚之风的赞赏溢于言表。邻里关系是人们众多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与其他人际关系一样,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说起来中国人还是蛮重视居住环境和邻里选择的,孟母三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给人们多些择邻的自由,很多时候,人们的迁居和处邻好像都是时运的安排。尤其是流动性较大的城市人,一辈子可能变换许多邻居,在类型不同品味参差不齐的邻居中,总是那些宅心仁厚的邻居,给我们留下美好的记忆,正像孔子所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我家一直在济宁一中附近的几条街道变迁。那片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就是树立在十字路口的清代慈孝兼完牌坊。牌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是霍家街、里塘子街、晁家街、翰林街。我们先是住在霍家街10号大院,那是一处典型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处院落,院里居住的多是周边中、小学的老师及其家属。院子里安静祥和,从没有喧闹打骂之声,文化氛围很浓。西屋的颜大大家是孩子们爱去的地方,她是一位端庄大方、平和慈祥的母亲,待邻居家的孩子像待自家孩子一样好。她有文化平易近人,常拿着书本给院里孩子们讲故事,教我们唱儿歌、猜谜语、做手工。我最喜欢她家中有那么多图书,我想看,她总会拿给我,并交代要爱惜书籍,对爱读书的孩子从不惜赞扬鼓励。回想起来,颜大大可以算是自己懂事后认识的第一位好邻居。

后来,霍家街10号大院被新成立的人民公社征用,老邻居们分离各处,我们家就近搬到了南北晁家街1号大院。那里紧挨着神秘肃穆的天主教堂,居民身份与霍家街10号不同,但仍不失为好的邻居。邻居中有许多是虔诚的教友,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每个家庭都在辛勤劳动,节俭持家。多样的劳动技能显示出他们顽强的生活能力,这个特点在1960年前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得到了发挥。当时各类生活物资供应极度困难,邻居们互帮互助开展生产自救。你帮我开荒,我帮你种地,你教我加工羊毛,我教你裁缝衣服。一起到农村挖野菜、耙柴禾、拾麦子、挛地瓜。夜晚,邻居们结伴在慈孝兼完牌坊下,借着昏昏的路灯梳理羊毛、加工毛线。一架架德式木制纺车飞转,往往半夜不曾散去,路人无不赞服这个大院邻里们的能干。勤劳是人类最基础的美德,爱劳动的人最懂得如何与大自然和周边人们相处,朴实、友善是伴生于勤劳的优秀品质。与这样一些人为邻,不由得会起而仿效,溶入其中。

60年代中期,教堂大院受到不可抗拒的强拆。我们再次搬家,在里塘子街路北的一个大院里又相处了许多新的邻居。这是个有工人、营业员、教师、医生、普通市民和国家干部等各类家庭组成的大杂院,男女老少近百口居民。众多的人口使院里多了更多的故事,既有邻里和睦相处的佳话,也难免些许性格冲突、利益纷争的琐事。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空气影响着整个社会,不少人暴露出人性中的缺点。但仁厚和善的人家依旧是大院里邻里关系的主导,在许多时候依然显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只记得是邻家大娘总为院里看守着忘锁的家门,是同院兄弟拉车送我生病的父亲去了医院,是对门哥们儿帮我粉刷了结婚的新房……。还有退休的妇产医生张老太太,见我家没有女性老人,她亲自上门教我家属照料新生婴儿;共产党员老郭同志在1976年抗震救灾时期,主动站出组织全院邻居统一有序地搭起了防震棚,危困之际成为群众的主心骨。等等一切邻里们的好,件件桩桩让我永生铭记。

诚哉“里仁为美”,好邻居是处出来的,是相互的。期望别人好首先自己要做得好。仁爱之心是邻里关系的基础,诚信之心是邻里沟通的桥梁,热情之心是温暖邻里的阳光,感恩之心是滋润邻里的雨露。新的时代给予邻里关系新的内涵,无论是居住在平民大院,还是居住在高楼大厦,我们都不能忘先师的另一句教诲:“德不孤,必有邻”。

 一颗友善心,三迁遇好邻

一颗友善心,三迁遇好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