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孙孙的虎头鞋说起

(2022-07-21 17:35:58)
标签:

生活杂谈

风俗民情

从孙孙的虎头鞋说起

                                                 

 

 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都流传着一种风俗,在孩子周岁前后蹒跚学步时,都要给他穿一双虎头鞋(济宁地区叫猫头鞋)。鞋子一般由奶奶或姥姥亲手缝制,手工好的虎头鞋堪称艺术品。鞋子阔口浅腰,红帮粉底,后跟带提耳,前部设计成虎头模样。虎头用红、黄、黑、绿各色丝线绣制而成,造型抽象,样子威猛,两耳挺立,圆目怒睁,阔鼻前凸,张嘴呲牙,虎须四挓,额头上一个大大的王字。一双鞋子恰是两只神气活现的小老虎。没有高级布料和丝线,老人家们用布头布条也照样缝出个虎头模样。家中如果没人会做,大人或花钱买,或求人做,千方百计也要给孩子弄双虎头鞋穿。长辈们为什么这么看重这双虎头鞋?风俗有个说法:没穿过虎头鞋的孩子长大了没眼色。济宁当地常戏虐那些做事没眼色的年轻人“从小没穿过猫头鞋”。一双鞋蕴含着长辈们的希望,这希望只是盼着孩子们长大后要有眼色(济宁方言也叫作眼力头),不曾想长辈对此竟如此重视。

什么叫眼色?词典中有两个解释:一是指:向人示意的目光;二是指:见机行事的能力。但这好像还没完全表达出通常老百姓所说的眼色,老百姓对孩子们有眼色的要求直接而又具体。一是眼里有他人;二是眼里有活。至于穿虎头鞋究竟能不能使孩子真的就长了眼色?虎头鞋为什么能使孩子长眼色?还没人去深究其奥,但对风俗中这个形式老人们特别尊重。不仅尊重这个形式,还身体力行地去教育孩子们在生活中长眼色。从“行不履阈,立不中门”这样的小事教起。“行不履阈,立不中门”是孔老夫子的话,其实就是教人行路要有眼色,不要挡在门口或道路狭窄处妨碍他人出行。俗语中也常戏虐说“好狗不茬路,赖狗茬大路”。普通老百姓都是以劳动谋生,因此也特别重视年轻人是否眼里有活。人们无论做工、务农、经商都愿意收那些有眼色子弟为徒。把那些性情懒惰、木纳之人叫做为“死秧子”;把那些两眼朝天、妄自尊大、四体不勤的人叫做“圣人蛋”;把那些油嘴滑舌、光说不做的人叫做“滑头”。老百姓所讲的有眼色还包含着明事理、有礼貌的意思,知道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有预见力。往大处说一个人有眼色才能与环境和谐,与人和谐,与物和谐,与事和谐。

一个人日常行为缺少眼色被视为人生的大毛病,不仅是个人的事,还会被人说为少家教。有无眼色代表着做人素质的高低,对此基本素质的培养,家教是重要的场所和环节,学校教育替代不了。从给孩子穿虎头鞋这个风俗上可以看出,老辈人早就懂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和粗劣发展激起的物欲横流都无情的冲击了传统文化。还有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环境因素,在不经意中培养出一批批小皇帝、小公主。严格说这些孩子是极缺生活能力和眼色的。他们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具有以下缺点。一、枉自尊贵。一家六个长辈围在他(她)周围,百般照顾,唯我独尊性格自然养成。高傲的头抬惯了,那会有眼色关注别人呢?二、好逸恶劳。现在的孩子普遍的劳动习惯差。劳动是最教人长眼色、长本领的活动。懒惰的人看见活躲着走,油瓶倒了不扶,四体不勤,日常生活中也不会有什么眼色。三、自我封闭。一个和外界接触少、不能深入社会的人也会让人感到行为呆滞,在集体性工作与人配合时手足无措。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团队精神是必须具备的,过分自我,没有起码的眼色是难以与伙伴们配合的。也不仅仅是这些年轻人,凡有此类毛病的人往往都是眼色极差的。

 不能不说,现在许多社会现象都令老一辈人无奈的摇头。尽管这些现象都是涉及人们个人行为举止的小事,但总仍让人感到我们的社会好像缺失什么。目前我们的教育事业比较发达了,但在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还有很多短板,家庭教育就是其中的弱项。表面上看现在的家长们对孩子教育抓得很紧,除正常上课之外还不惜重金地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兴趣班,细分析不难看出其功利之心强烈。而最为普通,但最为应该的,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常识教育却被忽视了。虎头鞋只能作为艺术品陈列在展厅之中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