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浙南、闽北廊桥1
标签:
廊桥泰顺北涧桥刘宅桥胡家大院 |
上世纪90年代一部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好莱坞电影《廊桥遗梦》曾风靡全国, 甚至掀起了一阵离婚潮,因而引发了的广泛争论。我对老牌硬汉、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演的《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偶遇半老徐娘的乡下家庭妇女梅姨,并引发的狗血爱情故事没啥兴趣,但电影中的那座位于衣阿华州麦迪逊县的红色木质廊桥却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后来通过我们自己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了解到在闽北、浙南的山区里保留有不少古廊桥,尤以泰顺、寿宁等县为多,因而被称为“廊桥之乡”。上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在这片山区考察后,曾欣喜地说:这里的木拱桥就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虹桥,一度以为失传,其实自唐宋一直在此延续至今。早有打算空闲时去看看,直到今年的端午节才终于成行。
6月正是江南梅雨季节,时紧时慢的雨点自从我们下火车开始就下了整整一夜,还好,天亮时雨停了,我们驱车离开宁德这座世界动力电池之都开始向闽北、浙南的莽莽大山里进发。雨后的山区清冽爽净,在包括我们岭南和华北等全国大地一片高温烧烤的时候,这里的气温却只有18、19度,真是太舒服了!我们沿着甬莞高速在大山里行驶,在拓荣县驶下高速,又在弯弯曲曲的县道、乡道里行驶了好久,终于来到仕阳溪畔雪溪乡的胡家大院。
胡家大院是雪溪乡人胡东伟在道光年间建造的,院墙全部和房屋墙体的下半部,以及地面都是用取自门前河床的卵石砌就、铺就;梁柱、椽檩、门窗及室内间隔的墙体等都取自附近山林的木料;青砖、灰瓦,几乎所有的建材都是就地取材,简单、质朴,没有过多的装饰,与山外那些常见大宅的雕梁画栋、浓妆艳抹大相径庭。在这青山环抱的山谷里,这样一座面对溪流、山野的院落,以实物诠释着中华儒、道两家“归隐山林”的理想主义情怀。
离开胡家大院继续在山峦、河谷、溪流和村落间穿行,来到一条叫刘宅的小村祠堂前停好车,四下寻找一番,才发现隐藏在青翠稻田后面的刘宅桥。刘宅桥又名仙洞虹桥,为木质平桥,中间有3根石柱作为桥墩支撑。木平桥一般都建在溪面并不太宽的溪流上,闽北、浙南地区的廊桥大多是这种桥,而刘宅桥的年代为最为久远,建成于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先后经历了三次大修,模样依旧,是众多木平廊桥中最为精致漂亮的一座。附近还有三魁桥、薛宅桥,因时间关系我们就没有一一去探访了。
沿仕阳溪溯流而上,10来公里外的东溪、西溪、南溪和北溪4条支流交会处的泗溪现在已经开发为廊桥文化园,是泰顺旅游开发最完整的廊桥风景区。在大门对面的停车场停好车,然后寻找售票处准备买票,竟然惊喜的发现免费,连停车费也不收,给个大大的点赞!这是浙南山区里少见的一片稍大的山间谷地,4条自东西南北不同方向的高山密林间流出的溪流在这里汇聚,零散地居住在着四周山林里的居民也背着山货顺着溪流边的山路像流水一样汇聚到这里交易,形成了一个墟镇,就叫“泗溪镇”。
泗溪镇上有3座廊桥,其中北涧桥和东溪桥挨得很近,又都是建造难度和观赏价值较高的叠梁式木拱廊桥,号称“姊妹桥”。走进园区,远远地就望见红色的北涧桥横跨在碧水之上,连接两岸的青山和翠竹。走近北涧桥,发现她呈“八”字形站立在二水交汇的北侧河面上。清冽的溪水从脚边流过,鱼儿在清澈的水里游弋,北涧桥如一道彩虹般挂在头顶,煞是好看。据说原来的北涧桥建在现在位置上游约五十米处,后被一场大雨冲走了。现在的北涧桥是康熙十三年(1674)重建的。东溪桥在其东南数百米处,初建于元至顺元年间,明嘉靖四十年重修。
在文化园午餐后,我们继续来到东溪上游的南阳桥。这是一座平廊桥,像一只伸出的手臂横跨河流两岸,由居住在河畔岩头村的包氏村民筹资于清同治年间修建。如今已经淹没在现代公路桥和村民的楼房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