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蓝紫青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165
- 关注人气:23,0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琥珀桃仁
(2012-12-20 11:48:07)
前几天的切糕事件,在网上很有喧攘了一阵。看了一篇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在04年写的一篇论文,采访了北京几个卖切糕的,得知一点关于切糕的知识。
切糕在当地叫玛仁糖,用核桃、糖、葡萄干、玉米粉、杏仁等做成,熬好的玛仁糖放在木槽里,上面盖块板子再加石头,压一夜,把里面的空气都压出来,玛仁糖就变成压缩饼干一样的耐饥抗饿高热量食品。在沙漠中和馕一样能够耐保存。
在原产地那么美丽的“玛仁糖”,到了内地城市被称为切糕。糕应该是米面制品,玛仁糖显然更多的是糖。被称为切糕,那是售卖的方式决定的。售者不肯切成小块来卖,一定要现切。切多切少就看切者的心情了。一时切厚了,与买方的心里价位有出入,难免就有口舌之争。
与此,想起台湾的花生牛轧糖来。不过是花生和糖再加点奶粉,一小包卖到十八二十元,比玛仁糖只贵不会便宜,但无人对此做出任何不满来。嫌贵?不买就是了嘛。贵?包装再缩小,一包不到100克。许多人买东西,包含了尝新的想法在里头——咦,这东西没吃过,买点尝尝。在85度C等台湾连锁面包店里,生意一直很好。除了包装之外,卫生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玛仁糖切糕在路边出售,一车糖一卖就是一两个月,上面只盖一块塑料薄膜。灰尘细菌严重超标,这样的食品,我是不敢吃的。从来就没生出要去买一块尝的念头,因此也就没有近距离接触过。在售卖者眼里是宝的玛仁糖,到了城市里,只落得切糕的名字。
既然是那么好的东西,真材实料做出来,为什么不能切成小块装进袋里零售卖,卖出与本身价值相当的价格?既然出来了,做了这一行,为什么就不能改变一下老旧的思维习惯?
在城市里做玛仁糖,原料贵,就把核桃改为花生米,只在面上铺一层核桃。当年教授写论文时北京批发市场的核桃是45元一斤,我在上海天源路市场问价是42元,在我家附近的水果批发市场问,今年是38~42一斤,看大小的整齐程度,碎的就便宜些。原材料贵,卖不出,心里焦急也是难免的。只是这样的东西,其实是不适宜做为零食的,热量实在太高。城市不比别的地方,城市是食物充足到过剩的地方。
零食总是要吃的,吃什么样的零食最健康最有益才是重点。竖果是第一选择。松子、杏仁、核桃、小胡桃、美国山核桃(碧根果)、夏威夷果……
买了核桃回来自己做琥珀桃仁。
核桃先放在烤箱里烤熟。烤熟的核桃仁比在锅里炒熟的松脆。
100克水+100克白砂糖+100克麦芽糖,放在不粘锅里融化,起泡时倒入400克烤熟的核桃仁,拌匀。自然冷却至不烫手时,把糖裹好的核桃仁一枚一枚分开,要趁热分,等糖冷了脆了,再分就碎了。
化糖:

拌匀:

冷却:

成品: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