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腊尽春回的开始。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重要到慢慢成了一个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清嘉录》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夏至、冬至发展成为了节日。从明年开始,国定假日有了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传统民俗得到承认和强化,五一、五四等新假日的影响在慢慢消退,也许将来冬至也会成法定节日。
冬至节气的意义重大。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这一说法较为详尽。而据该书记载,当时(明代)的北菪功乜区流行的,《九九歌》则远没这么复杂,十分简单明了:“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目通俗易记。
较为流行的儿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除了九九歌,“九九消寒图”也是冬至日要悬挂的。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八十一个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待过完这八十一天,八十一个花瓣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刘侗《帝京景物略》中记得很清楚: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最喜欢弄《九九消寒图》的,莫过于私熟及学校中的小学生了,他们的消寒图最普通莫过于写“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了;先用毛笔写好,再用一张白纸蒙上,用双钩的的办法,把这九个字用红笔(当时叫朱笔)影写下来,便都是空心字了。这九个字每字九划,按笔划每天描一笔,描完之后,正好杨柳回黄,意义双关,是很别致的一幅《九九消寒图》。
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有一章就写到“九九消寒图”:木兰看见墙上有一张九九消寒图,上面有九行,每行有九个圆圈儿,那是由冬至算到春初,等到八十一圈儿涂完,严冬才已经过完,春季即将来临。木兰走到墙边,在新年前剩下的那十天上画了两只鞋。
除了“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还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雁南飞柳芽茂是春”,另有对联一副,也是九九成对:“故城秋荒屏拦树枯荣,庭院春幽挟苍草重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