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食/厨艺豆花 |
分类: 厨房 |

这里说的豆花,不是“满架秋风一院凉”的扁豆花,也不是“门前十丈藤萝花”的紫藤花,而是黄豆磨成豆浆,再用盐卤水点制而成的豆花。四川有名的特色菜肴。
豆花不是豆腐。豆花比豆腐嫩,所有形容豆花的形容词都是四个字:嫩滑绵软。嫩得入口即滑,却又绵得用筷子挑一团起来,不碎不裂。实在是很妙。刚点好豆花从热锅里盛一碗出来,就着蘸水吃,可以下一大锅白米饭,荤素菜肴都不必再添,更妙。煎炒烹炸十八般武艺统统不要,柴草一捆,大锅一口,简简单单,乡土气质,尤妙。
豆花也不是豆腐花。豆腐花(也叫豆腐脑)是用葡萄糖酸钙(内脂)做为凝结剂,而豆花用的是盐卤水(也叫泹水)。冻结剂不同,结果当然就不同。
四川卖豆花的馆子多为幺店子,做的是小买卖,客人也多为乡民。但越是小的店,豆花的味道越好。或是去农家乐,当家的菜必定有一碗刚点好的热腾腾的豆花。豆花店的招牌是“河水豆花”,这“河水”二字,甚有乡野之风味。看着这两个字,就可以想象这豆子是用清澈的河水浸泡的,甚至推石磨的动力,也可能是流淌的川江水。在川菜中,很有些菜名有这样的神来之笔,比如“泉水鸡”,直白简单,却让人觉得是用清洌的泉水煮出的鸡,这鸡一定是嫩而香鲜的。
长江自西而东,岷沱涪嘉由北向南,整个四川水网纵横,其他有名的没名河流更是不计其数,织出一片天府之地。有河流的地方必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必有豆花。这豆花实在是乡土气息浓厚的一道小菜,一道点心,一道主食。节俭的人,靠着一碗豆花就可以下三碗米饭。“豆花饭”这三字招牌,是乡坝县城小铺野店的主打产品。
俗语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点豆花的卤水叫泹水。泹水是什么?又是从何处得来?不久前看央视10台的“探索发现”,有一个专辑是《咸说历史》,里面就讲到泹水的来历。
里面说自贡出产的井盐里含有过多的石膏,这些石膏与食盐一起结晶,成为紧紧粘合在一起的大盐坨子。因此,西南地区的人们喜欢把盐称为“盐巴”。这种盐也有苦味,而且食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去除井盐里的石膏,就在熬盐时往锅里加入豆浆,借助豆浆的凝固作用,可以将盐锅里率先结晶出来的石膏吸附在一起,形成白色的浮沫。除掉这些浮沫,盐锅里很快就清澈见底。除掉石膏后的盐不仅味道鲜美,一粒粒也毫不沾粘,就像洁白的雪花,所以过去它也叫“花盐”。在制作花盐的过程中,一些过滤下来的卤水和那些含有杂质的豆浆浮沫就是“泹水”。当地人用来点制豆腐豆花。如此看来,四川的豆制品独树一植,别具一格,发明出别地没有的豆花,还是得了地利之便。豆花如此的得天独厚,好吃,也就不足为奇了。
豆花的好吃,一是在它新鲜浓郁热气腾腾的豆香气,还有一个就是蘸水的鲜辣味。豆花本身没味,蘸水的好坏就决定了豆花的好坏。蘸水,标准的方言,用大家都能懂的词,就是味碟。据说标准的做法是搭配几种辣椒,用石臼捣烂,再加以多种香料,用滚油炒成。这个每家有每家的法宝,轻易不告诉旁人的。一般家常吃,用郫县豆瓣或是辣椒酱炒香,放点香葱香叶,也是不错的。
豆花不仅可以单吃,还可以做菜,有名的豆花鱼便是一例,甚至可以做成火锅,添上好汤,烫食肉丸子、午餐肉、熟猪肚、豌豆尖、莴笋尖等,叫做荤豆花。豆花鱼则是将做好的鱼浇在热豆花上,等上面的鱼吃完,下面的豆花也吸饱了鱼汤的鲜美,再吃豆花,又是另外一种味道。不知是鱼肉更嫩呢,还是豆花更嫩,这个吃法也是妙得很。
有的做豆花鱼,下面放块豆腐,那味道就差得远了。虽说豆花豆腐是一家,但老豆腐嫩豆腐还不一样呢,把豆腐冰冻之后做成冻豆腐,滋味又完全不同了。出川之后,不容易吃到豆花,有一次我去沪上一家川菜馆吃饭,见他家菜单上有一道酸菜烧豆花,心头一喜,就要了一份。端上来一看,却是内脂豆腐烧的,立马不爽,硬是逼着给退了。没有就没有,不要写在菜牌上,想唬弄人吗?
想吃豆花没吃成,我在家就琢磨着自己点。先去菜市场里一家现磨豆浆现做豆腐的作坊,买了两大袋豆浆,有3斤多,再问他们讨了一瓶盐卤。回家用一口大锅把豆浆煮开,一点点的加盐卤水,边加边搅,不过三五秒后,浓浓的豆浆出现了絮状。再搅两下,奇迹出现了,本来雪白的一锅,忽然就水是水,花是花,泾渭分明了。水是清澈见底,花是凝结成团。在试过三次之后,我掌握了这一家卖的豆浆和盐卤比例,1500克:15克。也就是两大袋豆浆,下1大勺的盐卤。这个勺就是家常喝汤的白瓷勺。之所以说是这一家,那是每一家的豆浆浓稠度是一不样的。
做一回豆花如此简单,现在我在家是常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