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抢?学校抢生源,学生抢学校。
按理说,无论是招生还是求学,双方都有自主选择权,选择的过程是双向的,选择的结果也应该是彼此契合、彼此满意,是谓双赢。
然而,当学校将高分生源视为办学本钱,为拼抢生源使尽种种手段;当学生、家长一味将学校分作三六九等,必欲以最经济的考分跨入最高值的学校时,双方的心态都已经趋向非理性,也都在某种程度上不计后果。
于是,本该是双赢的升学选择很可能演变成大家都输掉的残局。
这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然而,隐患从一开始就存在。
实行了多年的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并且屡被诟病之后,今年中招首度采用成绩揭晓见分填报升学志愿的办法。估分和见分哪种办法好,几无异议。然而对于首试该方案的学校、考生和家长来说,都面临新方案下如何选择的新问题。
所以,自中招成绩揭晓那一刻起,双方都开足了马力。中招咨询会的场面异乎寻常地火爆,本该理性的双向选择被双方演变成一条条“预估线”,双方关注、接触的焦点紧紧围绕着“名校”、“优生”这两个标签:明里暗里、口头书面的承诺、保证,尽管大家都知道违规、都知道不被主管部门允许和认可,但都在彼此试探、并企图彼此锁定。
这肯定要出问题。为什么?因为在见分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有一只无法预估的无形之手,那是选择者的价值观、判断力和决定权。而当流动的意识被摁在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具备行政约束力的所谓“签约书”上的时候,其实双方都在赌博。
更为可悲的是,双方都不觉得自己会输。
陷入这样的招生升学生态,其实双方都输了:学校从祭出签约法宝之际便输了,输给了规则;学生和家长从盲目签约之时也输了,输给了轻信。
还有更多的人输给了那些个QQ群中弥散着的紧张和焦虑的气氛:网络平台上流言乱窜,谣言四起,经常惊雷阵阵、山雨欲来。突然冒出来一条“XX校预估线638”的信息,谁知道是真的还是竞争对手放出的迷魂弹?吵吵嚷嚷几百号人的大群里,实在分不清谁是真人谁是马甲,也分不清谁是家长谁是水军。
好端端的一次填报志愿的改革,硬是被各方有意无意地合力围剿了。以至于出现了“还是闷葫芦摇(指估分报志愿)最好”的声音。呜呼!
这种没有赢家的拼抢,岂止中招!岂止南京!看看顶尖的清华北大吧,不也是不择手段、斯文扫地般地撕扯么?!
这样下去,恐怕大家都要输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