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季,青春成祭

(2014-09-15 16:13:21)
标签:

穆丹

环城七十里

青春片

明城墙

校园民谣

分类: 闲言碎语

        

    仲秋,一个彤云密布的上午,我坐在位于江宁新区的东禾影业公司一间放映室里,观看一部片名为《环城七十里》的影片——其实,只是这部90分钟影片的浓缩版光碟,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分钟。我的身边,坐着这部影片的导演穆丹——一位看上去不很像是导演的男人。

    身边还有些人在忙碌。他们是南京电视台《创意南京》栏目组的编导和摄像,不停地调换着机位和角度、光线。穆丹斜倚在沙发的扶手上,一手托腮,沉没在他自己构建的画面里,却又不时地提出影片色彩制作的不到之处。即便是在接受专访,他仍然还是一个导演。

    而我,几乎立刻就成了他最忠实的观众。因为,眼前的这些画面是那么清晰甚至是细腻地拨动了记忆的琴弦,把我拉回到那些个久已远去的青葱岁月:校园、教室、黑板,行道树、馄饨摊,绿军裤、白衬衫、自行车……

    短片因浓缩而跳跃,却一点没有被割裂的感觉。画面呈现的故事并不复杂、许多元素非常熟悉:故事的发生地是我们这座城市,故事的原型学校是穆丹少年就读、也是我十分喜欢的学校,环城是这所学校的一项学生活动,它是被一位名叫钱铁峰的老师带到这所学校的,这位老师是穆丹当年的班主任、也是我非常敬重的先生。甚至那些原本就是学生、教师的非职业演员,其质朴和本色,就像每天清晨从我们身边走过的师生……这些都使得影片充满了亲和力。只有一点:故事里的少男少女们,他们手上握着智能手机、用着微博微信,但他们的方式、态度、价值观却不太像是当下的,倒像是我们当年曾经有过的,无论是友情、亲情还是暗恋、默契,是那样的直白或是欲言又止,是那样的执著放纵却又无比干净。

    穆丹说,青春是每个人的经历和回忆。现在的学校、学生和他当年已经全然不同。“可是,我想告诉他们:青春可以这样过,应该这样过,或者,更应该这样过”。

    很多的镜头,穆丹给了城墙和学校。最古老的城墙和最年轻的学校,和活跃期间的年青学生,形成了一种令人莫名感动的隐喻。清晨,蓝天;黄昏,夕阳;白云,飞鸟;城门,梧桐;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轮回。他用记忆和记录的方式挥洒青春,时而工笔重彩,时而泼墨如云。

    拍一部青春片,穆丹谓之“给南京的一个交代”。从南京大学毕业以后,这名德语专业的毕业生便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做过诗人,玩过音乐、摄影,从事过影视策划等等许多工作。在人生画了一个长达30年的圈之后,他回来了,筹拍“环城”。起初也想搞成一部青春题材的商业片,可在对本子做了几十次的改写之后,他完全背离了最初的想法—他要用自己理解的青春和青春记忆、青春感悟,去做一部纯净的、有质感青春片。

    于是,曾经的“诗人穆丹”创作于不同年代的校园民谣从故纸上复活了,曾经的“音乐人穆丹”醉心过的那些旋律、节奏从记忆里跳出来了,曾经的“电视人穆丹”、“策划人穆丹”全身心地将其倾注于这部他要交代给这座城市、这所学校、这个时代的影片之中:“做成这样一部电影,褒贬虽由人,我无悔无憾了”!

    每一个人生,都会有很多经历、做很多事情。很多在当时看起来无甚意义的经历、没有实际定位的尝试、仅仅是好爱的特长和无用的阅读和学习,在生命的某一个点上,会全部富集,缀珠成串。于是你会感到苍天厚生,生命原本就不曾浪费、亦不会浪费。

    一句青春无悔,在很多人似乎张口就来,也在不同年代被不同的主义赋予泛政治的解读—从保尔.柯察金到张海迪,所谓“青春仗剑梦未醒,转头轻狂成祭”。而在穆丹,他的青春追忆却不甚分明,即便是被他用做片名、起点睛作用的“环城七十里”活动,他也说: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义。要说记忆的话,就是累。再就是,看到了这个城市不同的生活样本。他随口能说出的青春状态则是“二八大杠,书包里放半块红砖”(轮毂28英寸自行车,红砖用于打架或自卫)。

    我笑了。因为那也是我的记忆——眼角带着湿润的记忆。

   (穆丹作品《环城七十里》9月19日首映)

     

              http://s7/mw690/001zfFrEgy6M3SvaiOy26&690

      &nb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