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元宵节

标签:
元宵节汤圆元宵母亲的味道过年 |
分类: 往事只能回味 |
岁岁过年,年年元宵。最难忘的是,儿时的团子。
儿时的年,有两种吃特别正式,一是除夕的年夜饭,二是正月十五的汤圆。尽管我们把汤圆、汤团、元宵随口乱叫,但到了母亲那儿,则一律扎口称作“团子”,那是祖籍宜兴的叫法,世代沿袭。
跟名称一起沿袭传承的,是团子的做法。半辈子过下来,吃过很多种汤圆,大大小小的、有馅儿没馅儿的、甜的或咸的,总觉得还是母亲的团子品种最丰富、味道最可口、模样也最漂亮。
比如品种,母亲做的团子既有甜的、也有咸的(此前网络上闹翻天的汤圆吃甜的还是吃咸的大PK,在母亲这一辈老人这儿根本不存在争议)。甜的里面有豆沙的、糖油酥的、糖桂花的、花生酥的、芝麻酥的;咸的则包括肉馅儿的、菜肉馅儿的、纯菜馅儿的。甚至还可细分,芝麻馅儿的还能分为黄芝麻的和黑芝麻的,菜肉馅的还可分为青菜肉馅儿的、荠菜肉馅儿的、黑木耳肉馅儿的,林林总总,风味各异。
再比如颜色,母亲包的团子有白色的、有青色的、有绯色的、也有黄色的。白色的是本色糯米粉的、绯色的是添加了桃红的,青色的是植物叶片汁揉出来的,黄色的是用一些些玉米粉调成的。至于染料,则是纯天然的:青团是江南特色,湖嘉杭沪苏锡常昆皆擅长此物。宜兴的青团取一种俗称“绿苣头”的草本植物,留叶去茎,洗净捣其汁,经过滤,拌入糯米粉制作团子;绯色颜料则是在桃花(或玫瑰)开时撷取的花瓣儿,清洁后捣碎浸泡,荫藏封存留用,制作团子时,取一块米粉团,深浸其汁,揉入即可。而桂花蜜,都是每年九、十月间收集的金桂落英,洗净后以蜜糖腌成的。这些东西平常均不开启,专为过年包团子所用。
母亲手工包出来的团子,摸样也很别致,它不是浑圆的,而是平底椭圆形,象北方的窝头。之所以做成这种形状,是因为要上笼蒸,得让它站着。母亲一边包,一边就一圈圈将团子搁在笼屉里,站满了就上炉。一座煤球炉,上面加了两三层笼屉,我们拿着芭蕉扇使劲儿地对着大开的炉门煽火,看着那笼盖上腾腾地冒热气儿,闻着那青团的芬香、肉馅的鲜香,总是兴奋地大叫:妈!好啦!熟啦!!
起炉后,母亲便叫我们对着蒸笼扇扇子。而随着表面温度的降低,团子的色彩变得越发好看:白的像雪、红的如桃,青似碧玉、橙如田黄。当然这也是我们大快朵颐的偷食时段。待团子的表皮冷却之后,母亲示范着用手蘸着凉水将其取出来,侧放在已经洒了一层凉水的空桌上,待它完全冷透表面干硬光洁之后,再一只只码放在瓮罐里,瓮口用报纸覆盖扎紧密封,这样的团子可以存放半月之久。要吃的时候,拿出来下在汤锅里即可。记得母亲年富力强时,一次能做三五百只团子,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单位同事都会来要去尝鲜,母亲便挑好不同的品种,用塑料袋一包包装了,五彩缤纷地拎了,让我们给各处送去,甚至还附带一张小纸条:白色顶端点桃红的是肉馅儿的、不点红的是菜肉馅儿的;绿色顶端有筷子戳出凹点儿的是花生仁的、顶端光滑的是芝麻馅儿的、绿色点桃红的是糖桂花的,等等。
年节里有客人来,大多是点名要吃团子。母亲都是现做现煮,因为不要蒸藏,都是搓成滚圆的。而“马上就吃”的前提是:几乎所有口味的团子馅儿,都是年前就预备好的。
其实,真正费事儿的,是制作各种团子馅儿,而不是包团子本身。制馅儿的工序非常复杂,从选料到成品,丝毫马虎不得。比如豆沙馅儿,首先得挑选赤豆,把其中瘪的、碎的、还有砂子什么的挑出来,洗净后置钢精锅内焖煮至烂,再倒入淘米箩,取大盆清水,将淘米箩置于清水盆内搓揉,豆衣留存淘箩、豆汁进入盆中,是谓“洗沙”;继而用细密纱布过滤,挤出水分后,将净豆粉用纯猪油、白糖,文火熬制成馅儿装入瓶罐,冷却即凝,开罐可用。
同样,花生馅、芝麻馅儿都是自己选好原料,炒熟后碾碎,加入白糖、桂花、生板油丁糅合,再搓成一颗颗金桔般大小的丸子,包团子的时候,搓好面模,包入现成的馅丸儿封口搓圆即可。至于咸口味的肉馅、菜肉馅,也是事先做好了放冰箱留用的。没冰箱的年代,就放在窗台外面冻上,一点儿都不会坏掉。
回忆起来,儿时的过年,就是跟在母亲身后屁颠儿屁颠儿地忙活儿:舂米粉、晒米粉,剥花生、炒花生、碾花生,择青菜、择韭黄、剁猪肉,搓馅丸儿、包团子,扇炉子、偷吃团子……有时候也因毛手毛脚被呵斥,有时候也因言语失当受训诫,但那是一份忙忙碌碌的充实,是一份平平淡淡的红火;再就是,记忆中那丝丝缕缕细腻绵长的幸福。
好多年好多年过去了,母亲在耄耋之年还在给我们包团子。色彩、品种虽然不比从前了,可口味永远是那个口味--那是元宵节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
http://s4/mw690/001zfFrEgy6GzVRQgeL2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