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怎样做家长?
(2012-10-16 15:48:12)
标签:
如何当家长子女教育成才观父母的困惑杂谈 |
分类: 闲言碎语 |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里,这种感受是非常真实的。因为,家长和孩子们一样,背负了太多;而在太多的、沉重的负载里面,真实地存在着背离教育甚至是荼毒教育的东西。这使得家长们经常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陷入迷茫状态、并导致很多人本能地或被动地“趋利避害”。
由于长期以来的制度缺陷和现实挤压下的功利选择,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形成的大教育系统中,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价值扭曲和恶性循环。一方面,教育制度中评价指标的偏颇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考试分数和升学目标益发成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共同追求的“教育成功”;另一方面,在这种系统性、社会性的“成功评价”中,家长又不得不与学校(老师)一起,合力将孩子推进那条狭窄的升学通道和逼仄的学习空间,不得不牺牲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同时又要默默承受眼看着孩子受罪的理性纠结和愧对孩子的良心问责。
在某种程度上,是家长面临的教育困顿及其“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和相应的行动,弥散并演化成了当下的教育的局部负面,也是择校成为顽疾、奥数成为魔鬼、补课成为利器、家教成为法宝的强力推手,最终使“功利的教育”覆盖了、或者直接就变成了“理想的教育”。家长、包括有些个也是孩子家长的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也知道这样(应试那一套)不好、对孩子的将来不利,但是,你有什么办法呢?你不这样做,就会被无情地淘汰。每听此言,我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巨大的混凝土搅拌机和里面那一粒粒滚满泥浆的石子。确实,作为一颗小小的石子,你若不跟着转,就会因离心力被它抛出来。
尽管各地都有类似“现代私塾”、“家庭学校”之类的教育形式出现,但无庸置辩的是:教育受众以个体挑战庞大的教育制度,是徒劳的。即便对追随那种教育理念和样式的家长们来说,他们永远都是小众,而他们的孩子也最终将面对社会现实和普罗大众。非常遗憾的是:承担教育制度构建和教育管理职责的政府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仍然没有交出令国民满意的答卷。在教育理念上,教育主管部门被自己“两手抓”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左右互搏弄得疲惫不堪;在教育公平上,又往往因僵化的体制和绝对的行政权力带来的寻租和腐败弄得民怨四起。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制度、从教育评价到教育公平,看似皆出自政府决策,与家长及其子女教育并无直接关系,但却是影响所有家长、所有学校的纲纪。上游污染,下游岂能避祸?
所以,现实也许比“不那么干就会被淘汰”的表述还要残酷。因此对类似表述本身的反诘似乎没什么必要。我们要做的是:站在现实的土地上,仰视心中的教育理想;再以教育以人为本的尊严,来洗濯沾满泥浆的双脚、并尝试着大家一起,涤荡这片叫做“教育”的园地。
如是,则我们作为家长,应该也必须知道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功能、目标是什么,教育有着怎样的规律和法则,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等等,这些论述浩如烟海,在古今中外哲人学者的著作及言论中可以轻易地搜索到。我以为,家长接受真正有价值的教育观,就会融汇自己的理解和觉悟,形成子女教育的正确观念;而正确的教育观将有助于家长们辨析当下的教育现实、找到教育困顿的成因,发现并避开其中的弊害,在大的教育方向上把握住自己和孩子,不至于随波逐流、盲目从众。
对家长来说,眼下最难做到的,是在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现实里,如何让子女教育“去功利”和“人性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克服输不起的起跑线恐惧,其次要抛弃成龙凤的金字塔期待,最终要确立人为本的公民式教育。也只有筛掉教育中那些小我的功利成分,才能挥发出教育追求的大我的人性,进而上升至立国之本的公民教育,培养堪当基座和脊梁的亿万公民。其价值导引是:教育虽完成于当下,却作用于长远。
我们怎样当家长?这个问题看似发自家庭,其实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