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比赛输了礼仪”是谁的错? (零距离读报)
(2012-02-19 12:33:47)
标签:
奥数礼仪坎特伯雷人民币送礼杂谈 |
分类: 零距离读报 |
2月14日,一条关于中国孩子赢了奥数却失了礼仪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关注并广为传播。据当日的《武汉晚报》报道,2012年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日前在英国的坎特伯雷举行,中国选手获得了总共16块金牌中的10块;来自湖北的选手就夺回2金3银4铜。然而,在赛场外的交往中,中外学生却表现得截然不同,选手交换礼物时,外国孩子都有精心准备的小礼物,而中国孩子却毫无准备,尴尬中有的孩子只能拿出人民币回赠给人家。对此,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孩子赢了比赛、失了礼仪。
这是一条注定会吸引眼球和嘴巴的报道,因为它涉及到长期令人焦虑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此事浓缩成2个关键词:奥数。礼仪。
关于奥数,我们说的够多了,甚至对我个人而言,都说烦了,真的不想再来议论奥数。说得更准确一点,是不想再说“中国式奥数”。什么叫“中国式奥数”呢,我以为,就是在考试、升学的价值观引导下,以功利的心态、逼迫的方式,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通过办班、家教等形式,用机械的手段,训练学生掌握远远超出他个人兴趣和课程要求的数学方法。请注意,我在这儿用了一连串的定语来限制这个判断的边界,因为我并不排除在海量的奥数学习者中,有着符合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之精神和价值观的、对数学有着特殊天分和兴趣的孩子。所以,我们必须在全国一窝蜂的奥数热中,将“蜂王”区分出来。
说到“蜂王”,这次在坎特伯雷获奖的这些孩子应该当之无愧了。他们是中国千百万奥数学童中的蜂王。据我说知,能够跻身国际奥数赛场的,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和集中训练遴选出来的人尖子。在茫茫人海中,经过省队集训和竞赛选拔,再到各省尖子汇集成国家集训队的训练和竞赛选拔出金银铜奖,组委会为他们提供2000-10000不等的补助金,而参赛选手办理报名、签证、机票等各种手续的最低费用接近3万元,这还不包括国内的多项费用、出国后行程外的旅游、个人消费和自费项目等费用。这么一说你明白了吧?中国的奥数学童是一个以千百万人为基座的巨大的金字塔,而那极少数人组成的国家队则是通过类似体育奥运金牌战略的“举国体制”、由国家级的组织或机构集中训练出来的,他们是这座巨大的金字塔的塔尖。全世界再没有一个国家象我们这般玩法。所以,中国的“蜂王”也就成了世界的“蜂王”,掠金夺银收铜,就像孩子们身上的人民币一样,叫做“囊中之物”。
再说第二个关键词:礼仪。这个词不用我多说,因为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从来就是礼仪之邦,上到治国宏论、下至村规民约,礼仪和仁、德、信、忠、孝、义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不可或缺。即便以奥数选手交换礼物这件事论,也有很多老话,比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礼尚往来”、“礼轻情意重”等等。简单地说,礼仪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体现相互间的信任和尊重;而失礼则是人际交往的大忌。然而,这几十年来,伴随着经济和财富增长的却是道德的滑坡和堕落,即便是在“礼仪”的框架内,也不可避免地被铜臭污染,礼品变身成购货券,礼金卡,在各种各样的组织或个体活动中送钱已经此空见惯,这也难挂奥数小选手们情急之下掏出钞票来送人了。
回到事件本身,我以为选手们自身没什么大错、甚至没什么错。让我们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想一想:“我们只是小学五六年级、一门心思要在比赛中胜出的孩子,我们在战斗、对手也就是敌手,我们要获胜就要把敌手打败,给敌手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的胜利”。孩子们有权利这样想吧?那么,在这个“失礼”的案例中,谁错了呢?
谁让孩子们产生了上述想法的,谁让他们从千百万奥数小蜜蜂中成为只有拼争没有朋友、只有胜负没有友情的蜂王的,谁把孩子们的教育变得只看结果不顾过程的,谁就是过错的承担者。
(江苏城市频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