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温州打工的重庆籍农民工,突然在一夜之间爆红网络、并且登上了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只是因为他成了农民工这个庞大群体饱受春运之苦的一个缩影。据《金陵晚报》昨天的报道:这位民工叫黄庆红,在温州打工已有10多年,每次回家过年都饱受买票的折磨。今年铁道部推出实名制网络购票和电话预订,可民工们电话打不进、网络不会用,更没有什么网银支付等方式。于是黄庆红很生气,就写了一封信向铁道部“诉苦”、并交给了当地媒体。从文字上看,这封信称得上是陈情真切、言辞愤懑、语气不敬。
春运难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了,网络购票却是个刚上口的新东西。客观地说,网络售票本身是件好事,但是具体到特定群体其结果就完全不同了。比如春运中的两大群体—学生流和民工流—对网上购票就会有不同的态度。而对以黄庆红为代表的农民工来说,网络购票实际上毫无现实意义。这就难怪他要在信中抱怨:网上买票是铁道部“用脚趾头想出来的”了!
毫无疑问,对春运难感受最深的就是像黄庆红这样的千百万的民工。面对“一票难求”的痛苦,他们能做的也就是去火车站通宵达旦地排队。可是在推出预售期为12天的网络购票和电话预订之后,火车站售票窗口的预售期缩短为4天,各代售点的预售期为10天且加收手续费,而上述三个渠道的票仓是同一个、放票也是同时开始的。所以,无法上网买票、打电话也订不到票的的民工兄弟们若再想去窗口排队排到票,那无异于做梦。
我是认同网络售票的,但是我不认为它眼下就适合庞大的民工群体。目前似乎更应该网络电话、车站窗口、社会代售点均以统一期限售票,这样民工们至少还有排队买票的希望。但这又与铁道部最近提出的一项指标相冲突,它要求各路局缩短售票窗口排队时间,规定日常售票排队不得超过20人。将该指标用于春运,我以为简直匪夷所思。因为春运难的实质是特定时段里严重的供需失衡,排大队只是失衡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都见过春运期间火车站的景象,都见过或体验过售票大厅乃至车站广场那密密麻麻的人群,那场面真的是叫人“情何以堪”哪!我猜想铁道部和有关方面的领导们在视察春运时一定不愿意看到这种场面,更何况民众也啧有烦言,所以必须让它有所改观。那么,网上售票措施的出台是不是与它有关呢?新举措一出来,火车站售票窗口那乌压压的排队长龙确实不见了,但同时带来的问题却是原本可以辛苦排队买票的民工们也彻底绝望了。这是不是俗话说的“驴屎蛋子表面光”呢?春运的糟糕状态还是驴屎蛋子,但买票窗口却表面光了。
其实这一点黄庆红是明白的。所以他说:我晓得铁道部的初衷是希望不要人挤人排队在窗口,所以搞了这个东西。现在,窗口的队伍确实短了,你们的压力也轻了,可以早点下班回家吃饭了。但对我们来说,原来通宵排队,还总有一点希望存在,现在,什么都没了。黄庆红还说:每年春运排队买票,对我们农民工是折磨。今年我们想要这个样的折磨也没有了。你们待在空调房里,坐在沙发上,抽抽烟、喝喝茶,弄出个什么网络购票,你们有想过我们的生活吗,你们有体会过买票的痛苦吗?我们连想站几十个小时回家的票都没有,我们只有一肚子怨气,却没地方去发。
黄庆红还算是幸运的。他的牢骚信没有变成断肠书,甚至还得到了一张由媒体赞助的回乡机票。可是,还有千千万万的黄庆红怎么办呢?他们不再造成火车站售票窗口的拥挤,但能不能登上回家过年的列车呢?这个就要请铁道部关注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