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北大炫富”的报道引爆网络并在社会上引起热议。据《金陵晚报》报道,事情的原委是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教授称:近10年来,北大校友中产生了79位亿万富豪,北大亿万富豪的拥有量已经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一。这一提法,引起舆论哗然。
我在媒体上注意到,尽管反对、质疑的声音占多数,但是对其说法表示理解的观点也并非没有意义。比如有观点说:在当下,财富就是衡量人们是否成功的标准,北大以其众多的亿万富豪证明其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错等等。类似观点,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接受。
作为媒体人,我相信,周校长的讲话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媒体放大了的。他在北大企业家俱乐部成立大会上、面对在座的亿万富翁、讲到北大校友中亿万富翁数量的话题,这再正常不过了。至少,对在座的重量级企业家为北大挣了面子表示一下感谢还是符合礼数的。但是,你北大与亿万富豪有关系、媒体却与他们没有关系,所以你周教授以堂堂北大校长之尊骄傲地宣布北大富豪“连续3年排名第一”的时候,必然触动媒体人的职业兴奋点和极其敏感的爆料神经。于是,你校长的一番话就立刻被放大成了“北大炫富”。而炫富,无论是郭美美还是其他什么人,都是令人反感的,何况是中国一流学府北京大学呢!
所以这件事说到底还是关于价值观的问题。富,是一种存在;炫富,则是一种价值观;当下社会由于分配不公等原因导致的贫富差距极大,“仇富”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但公众仇富却更多地不是仇恨财富本身,而是富人们获得财富的方式和手段,仇的是权力寻租、官商勾结、谋财害命。比如三鹿奶粉以及其后的中国奶业被爆出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瘦肉精”,“塑化剂”、“膨大剂”等等,哪个后面不站着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其中很多企业家也许头上就戴着名校EMBA、MBA、“企业管理博士班”等等炫目的光环呢!
请问,周校长统计的“北大亿万富翁”中,有没有已经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一掷万金或数十万金到北大来镀金的呢?富豪们有的是钱、花钱去学习又是一件那么崇高的事情,说实话,很多人也并非看中那一纸证书,而是在类似北大这样的名校平台上织一张校友网(关系网)那是多么物有所值的事情啊,这本身就商机无限呢!
而对北大来说、放大到对中国所有的高校来说,接受企业家来、尤其是著名企业家(包括党政官员)来校就读各种“高端班”是有利可图的大买卖:一方面,它为学校带来了人脉,今后校友们一定会为学校带来各种各样的支持和便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轻松获利,一个学员的收费高达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真是铃声一响,黄金万两啊!当然除了巨额学费外,还有庞大的企业捐款,我们知道有的大学对其为数众多的的教育行政人员下的工作和考核指标其实就是“招商引资”,你能拉来多少钱、就证明你有多大能耐。所以,也才有高校的知名教授曾经一针见血地批判:现在大学都办成了学店,学店贩卖的东西就是文凭证书,卖给谁?卖给两种人—商人和官员。名牌大学尤其如此!
这就难怪人们要质疑“北大炫富”了:作为文明传承园地的大学,怎么能如此地炫耀校友亿万富豪呢?以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著称的北大,即便一时回答不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尚可理解,但总不至于将其价值观与董藩教授那句经典的“没有四千万你别来见我”划等号吧?除了79名亿万富翁,北大还能将其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培养质量、社会价值标刻在哪一个尺度呢?如果这些与财富、与富豪、与校友捐款相比都不重要的话,北大还成其为北大吗?!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则新闻:2011年北京高考产生的3名文科状元,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北大,全部申请进入香港大学就读。有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就是想换一种教育体制去学习。注意,这句话堪称“亮点”----一贯追求排名、争抢状元和优质生源的中国一流名校注意了:你们不仅从排名上被港台高校抛在身后、而且即便是从小视你们为神圣殿堂的高考尖子,已经切切实实地做出了不接受你们教育模式的选择了!
诚如此,我们的一流名校“炫”得还有意思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