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选报志愿   (零距离.读报)

(2011-06-25 09:36:22)
标签:

高考

志愿填报

高教大众化

杂谈

分类: 高考工作室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日前发布了2011年高校招生计划:全国共有1552所高校计划在江苏招收409454人,其中统招生计划为404332人。此前,考试院已经公布今年全省考生总数为49.97万人。随着招生计划数据的发布,比对考生人数,今年的高考录取率已经清晰可见。据616日的《金陵晚报》报道:今年江苏高考录取率将达到80.91%,比上年的78%又有明显提升。

 

80.91%!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万众关注的高考录取率。自1996年江苏高校扩招以来,高考录取率稳步提升,近年来已稳定在76%以上,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考大学越来越容易了。而在人们熟悉的“高考录取率”背后,还有一个民众不那么熟悉的名词,叫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它是指“大学在校生人数与适龄人口(18-22岁)的比例,国际通用,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它有三个重要节点:在15%以下是高教精英化,15%-50%是高教大众化,50%以上是高教普及化。中国在2008年实现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大学在校生总数达29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3%,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那一年,江苏的高考录取率达到了76%,高教毛入学率达45%。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并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

 

我们说到如此高的高考录取率、说到让孩子们上大学越来越容易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连串的数据很令人欣喜。可是,就在眼下这几天,江苏近50万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在谋划、盘算高考志愿的时候,却普遍为升学目标和如何选择高考志愿而焦虑、担忧:一头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头却还是高考及升学带来的烦恼,这就提出了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考生及其家长如何选择高考志愿?

 

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给予考生这样的提示: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适龄人群的普遍价值追求,而大学门槛降低、考生机会增多同时也预示着大学生社会“身价”的重新定位。现今的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也不再被看作“精英”。新的精英培养平台和遴选渠道也已经提升且趋向多元,例如研究生教育、国外留学、国际通行的高级执业资格证书考试、高级别外语考试、司考、公考等等,要想进入某个理想的职业、机构、岗位,仅仅凭大学的一纸文凭已经远远不够。这就要求考生在选择高考志愿时调整心态、调整目标,其价值提示是:读大学本身只具大众价值而非精英价值,因此志愿选项应该尽量避免“打造精英”。

 

既然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说,升入大学和初中升入高中、小学升入初中已经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接受高一级教育;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将逐步实现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部分地区、城市已经实现),考大学、读大学将成为高中毕业后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在全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背景下,大学学习的意义在于考生个体(家庭)对高等教育的自觉需求,其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提升自身受教育的程度,训练、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延伸、爆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创新、创造能力,以专业、学科为核心进行自身职业规划;同时,在大学这个平台上参与社会实践、养成团队精神、提升德行操守和审美情趣。在这个价值导向下,大学学习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谋一个饭碗,而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我们前面说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它所指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是指18-22岁的青年学生。而1822岁,也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在选择高考志愿时往往多侧重在好学校、好专业、好职业等功利性层面的选择,却忽视了人生价值上的意义。以“人有多种活法”的观点论,假设18岁以后不上大学会怎样?当然也可以读书学习、也可以打工谋生、也可以起步创业……但是从人生的知识积累、综合素质训练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养成、学科专业基础浇筑、人际关系的构建和发展,情商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等等方面来说,进入大学校园学习还是1822岁这一阶段人生的最佳选择。因此,应该尽量让自己在高考竞争中胜出,让自己的志愿选择有利于帮助自己在高考竞争中胜出,让自己赢得在大学学习的机会从而度过1822岁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而不要因为志愿的挑剔和非理性错过大学。这一选择的价值导向是:入学第一。

 

如此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选择高考志愿就不仅仅是选择品种,如选择什么城市什么院校什么专业,自己给自己限定了许多的这个不好、那个不去;越是专注于品种,就越是细碎、越是纠结、越是患得患失。而应该秉持的理念应该是选择正确的志愿价值观,用价值观来引领具体的志愿选项。

 

    顺便说一下,就高考录取率而言,它是70%也好、80%也好,其实与个体的考生没啥关系。比如80%的录取率,那包括所有的招生计划,你说我只要本科、专科不去,录取率就变成40%了;若你再说本三也不读、就又减少了;很多考生抱定打死也不离开南京的想法,那对他们而言招生数就不是40万了,你去数数南京高校招多少人,肯定更少了,也意味着录取率更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