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灵魂
(2011-03-10 13:16:34)
标签:
砍树毁绿南京行道树法桐林荫大道杂谈 |
分类: 评事街 |
有人将法桐行道树喻为南京城市建设的“灵魂”。我是深表赞同的。在南京居住超过20年以上的人都会记得那浓荫蔽日的行道树,就像绿色的长拱门,走在里面,烈日下、小雨中都不用撑伞。这样的绿色长廊还不是一条两条。
后来,树与路的矛盾突出了。我记得最早砍树的理由是茂密的树冠妨碍电车的“辫子”,后来就大规模地拓路,大规模地砍树。南京老百姓也曾几次自发护树,激烈时甚至与砍树者发生肢体冲突。再后来,砍树便选择在夜里进行,太平南路上的行道树曾一夜之间被“斩首”。
除了拓路外,砍树曾被赋予形形色色的理由:有一种说法是,树枝太茂密,挡住了路灯的光线,因此行道树下太昏暗;也有理由说,南京夏季多台风,防树倒伤人,再就是5月天的满城飞絮。还说,大树不能移地再栽,只得砍去。而现在,入夜路上明亮如昼――因为灯、特别是低杆灯多了;飞絮少了――因为可以为树节育;台风并不可怕――只要修剪得当;大树可以移栽――开发商甚至从六安、金寨移来百年古树为新楼盘造势。
不是说树不可砍,而是说人们头脑中要有强烈的护绿意识;树被蚕食可怕,灵魂被蚕食更可怕。
从现在的道路建设回过头看,并不是非砍树不可以达到如此规模。坐在出租车上经常听的哥的姐抱怨:树砍了,道也没好到哪去。还有一个问题是,保留了树,是否就不能建道路?即使老马路的拓宽非动树不可,怎的就不能将树移栽倒始建就很宽的新马路上?关键是意识,是以“砍”而不是以“护”为主的意识。前不久看到央视的一则报道,谓某重点铁路建设设计、施工单位更改方案,不惜耗巨资让原本划定的线路绕行一个大弯--为了保护一株百年古树。
砍了树,当然可以再弄点儿绿色来。你将整座森林给伐了,依然可以将贵府窗台上弄得绿色葱茏。我们喜欢市民广场的新绿,但这并不掩盖我们怀念行道树往日的葱茏。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有一天人们将沙漠改造成绿洲时,岂不就可以下发摧毁亚马孙热带雨林的执照了?
社会确实在发展,人类也在不断的认识自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曾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豪言壮语,于是,垦荒,填湖、开山、伐树,人们“斗地”斗到资源不可再生;“胜天”胜到将天都捅了一个大窟窿(臭氧层空洞)。结果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物种绝灭、空气污染……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无情地粉碎了人们对朗朗蓝天的企盼,而咆哮怒吼的洪水肆虐地吞噬百姓的家园。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我国古代哲人谓之“天谴”),人类逐渐地认识到自身与自然、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和谐、共存、多样化。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当然不能、也不会永远站在昨天。一个城市的全貌应该能清晰地显现昨天和今天,并让人展望到明天。不站在昨天,不是去毁了昨天,而恰恰要保护昨天。对南京来说,如果引以为豪的行道树没了,那就不仅仅是失去了城市建设的“灵魂”,也是割裂了这座古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