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租车新顶灯颜色定义搞错了

标签:
出租车新顶灯南京颜色定位红绿灯打车客管处杂谈 |
分类: 评事街 |

的士出新、换装,原是好事一桩,它最大的功效应该是服务便民。可这回更换顶灯,尽管事先也在媒体公示过了,但是效果并不好。而且,对新顶灯感觉不适应的人并不象报道中客管处相关人士所说是“个别现象”,我接触到人几乎都遇到同类问题。客管处人士说“要慢慢的了解和适应,届时这个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
同意。任何事情,对于人来说恐怕都可以“慢慢适应”,否则,我们的祖先从树上下来后也不会繁衍生存到今天了。适应了以后,新顶灯就自然不存在问题了,也对啊,客管处大人们即便将顶灯取消了,估计我们也会适应、慢慢地自然也没问题了。现在的问题是:如此顶灯设计,无论驾驶员还是乘客都不方便,眼前难道就没有解决之道了吗?套句话说:明天会更好,今天很难熬。
其实问题很简单。我以为新顶灯的设计只是犯了一个基本错误,即颠倒了红、绿色的基本定位。人人都知道,在交通以及很多方面,红色表示警戒、禁止、不可以;而绿色表示平和、允许、可以。这两种颜色的基本定义是长期被人们约定俗成、且共同遵守的,在交通上尤其如此。而在新顶灯设计上,红色变成了允许、可以,绿色却变成了禁止、不可以,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颜色含义定位,难怪招手率低了。至于绿色车形灯示里那个表示有客的小人图案,说实话,我不知道有几个人能看得清的。
各地出租车的话题都很多,其中有不少是相关管理部门制度设计缺陷或管理、服务不到位造成的。就像现在,新顶灯的问题出来了,有没有必要反思一下换灯的设计思路呢?面对问题抛一句“慢慢适应”就行了?我再斗胆延伸一下,如果人们都适应了出租车新顶灯的红绿色含义,会不会不适应或者不理会过街红绿灯呢?但愿是我多虑了。
青蛙不适应热水,兀地放进去它会跳出来。可是给水慢慢加温,它也会适应的。只是后果不太妙而已。
前一篇:“硕士城管”咋就“人才浪费”了?
后一篇:教育“抢跑”是对孩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