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应正读高校“预估线”
(2009-06-28 14:01:45)
标签:
高考志愿预估线投档线预估分教育 |
分类: 高考工作室 |
到了眼下这种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候,不可能没有“预估线”流传于市。套用一句俗话:“预估线”不是万能的,但完全没有“预估线”又似乎是万万不能的。昨天在奥体中心又有一场大型的高考志愿咨询会,近300家高校进场,现场水泄不通,问得最多和被追问最多的仍然是“预估线”。在这种状态下,只要有人开口说,“预估线”--不管它是高是低--怎么会不广为传播呢?!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所谓“预估线”,一旦被广为传播并且被考生和家长作为选择和填报志愿的重要甚至是惟一依据,它就会产生危害--既危害学校、也危害考生。原因在于,“预估线”充其量是基于既往经验值的预测,是相对分值;而考生和家长却往往将其误读为“投档线”,看作是绝对分值;加上考生和家长普遍存在的求稳、保险、避高、趋低的心态,就会影响其正常的理性选择,导致投档结果往往背离“预估线”,造成高的不高、低的不低的局面。
举例来说,如果某校报出“预估线”360分,那么会有很多360分上下几分的考生不敢填报,因为太玄了,而370、380甚至390的考生会觉得有把握而选报。这样的话,实际投档结果肯定高于“预估线”的360分。再如,如果某校将“预估线”报高了,容易导致很多人因恐高而放弃选择该校,那么投档结果就极可能远远低于其“预估线”。可见,“预估线”负面影响的形成取决于几点:一是高校有人吆喝,二是社会广为传播,三是考生据以填报。
这其中又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信息混乱且失于甄别。以今年高考结束后各种各样的高招咨询会为例,我就听到同一院校在不同咨询会上传递的不同的“预估线”、“预估分”、“排序位次”等信息,几乎一场一个调。假定,任何一家高校的招生咨询人员都绝口不说“预估线”会如何?那么再有“预估线”出来就是造谣。而实际情况是:高校并不愿意放过各种咨询会的宣传机会以吸引生源,而高校招生的权威部门如学生处、招生办、教务处等又实在派不出足够的人手给咨询会,于是很多院系老师甚至是学生被安排到了咨询会现场接受考生和家长的咨询,而这部分人员中有的对学校招生情况尤其是预估线、排位等敏感信息并不十分清楚,说话并不十分严谨;加之“预估线”的咨询者和记录者往往疏于甄别、鉴定所获信息,于是失真的的“预估线”就满天飞了。
如何正读预估线?考生和家长需要对其加以甄别。一是看它出自何人之口,咨询的时候不妨问问老师的身份,要听权威的信息。二是看它是否合理,例如传南京师范大学所谓“预估分”是386左右,位次是3万名左右,这就不合理。因为对照省教育考试院权威发布的分数段统计,365-361的位次上,累计数为29669人;而386-390段上是5769人,381-385段上累计是8376人,可见该校386的所谓“预估线”明显错误。三是考生和家长万勿以比照“预估线”选择志愿学校,还是应该更多的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优势学科、选科等级、全省排名等资讯,综合考量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