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必向毕业生要“工作经验”

(2009-03-03 12:46:17)
标签:

就业

求职

人才市场

毕业生

工作经验

杂谈

分类: 评事街

          不必向毕业生要“工作经验”

          (江苏省09届首场高校毕业生双选招聘会现场 2008.11.20)


  近日屡有报载:在毕业生就业双选招聘会上,不少用人单位均要求求职者“有工作经验”,而在一些专业人才招聘会上,提此要求的企业达八成以上。
  企业招聘员工提出自己的应聘条件原本很正常,但是当这个条件面对相应人群显得不可能那就值得拿出来说说了。在当下的人力资源市场上,毕业生、民工和转岗再就业人群是“三大主力”。这三大人群中,唯独毕业生鲜有“工作经验”,而他们数量最为庞大。在人才市场尤其是毕业生就业专场上开出“工作经验”的条件,无异与将其排斥在求职人群之外,也会给毕业生和高校造成极大的困惑。
  企业要“工作经验”,无非是希望应聘者能熟练上岗,这样就可以省却培训、见习的时间,从而让员工尽快为企业创造效益。以此推论,则面对毕业生时,似不应提“工作经验”而可以提“岗位(职业)技能”,因为职业(操作)技能是学校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规定必须有的内容。尤其是职业技术类的院校,就应该加大学生技能培训的投入,在校内建设优良的实验室、实验工厂,在校外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建立实习基地。行业背景浓厚的学校如电力、机车、财会、汽车、烹饪等等,就应该有自己的高仿真控制平台、机车驾驶室、储蓄所、汽修汽配理厂、酒店等模拟工作环境,学生应该有较大比例的课程在类似的环境里进行教学。这样的毕业生,尽管没有“工作经验”,也一样可以做到上岗顶用。
  而在职业技术类院校之外,绝大部分的本科毕业生是在通识教育环境里接受的专业(理论)教育。以培养目标论,其专业理论基础应厚于高职类毕业生、而实际操作能力则可能不及,这是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如果向他们要“工作经验”,恐怕没有人能够合格--即使大四那几个月的毕业实习,又能给学生们多少工作经验呢?对他们,专业素养和发展潜力应该成为考量的重点,而录用定位,似乎也不应该满足于让其创造简单价值,而应该着眼于员工素质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毋庸讳言,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下,企业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是从长远计,人才还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给毕业生们以工作,他们会还报给你“经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