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考生“分数段”透露出什么信息?
(2008-07-29 21:49:22)
标签:
考生分数段江苏高考第二阶段填志愿本三、专科教育 |
分类: 高考工作室 |
昨天,各家媒体都刊发了今年高校招生考生分段成绩统计表,供第二阶段填报志愿的考生作为参考。此表公布后,该阶段招生院校、考生及其家长都有不同反应。究竟应该如何解读这份“分数段”?它透露出什么信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如何参考?
首先,考生必须了解:这个分数段是按照投档分、以5分段排序的,起点是4C1合格。透过这个表格,考生不难读出以下信息:在本阶段填报志愿的资格线165分以上,累计有考生28.3万余人,这个数字已经大于今年招考计划专刊公布的第二阶段约25万余人的计划招生数;再往上数,在300分以上,有11.6万多人,也远远超过今年本三批次约6.7万人的计划招生数。这就是今年高招第二阶段的总体“态势图”。
其次,分数段表格并没有显示B/C考生的相关数据,也没有显示选科等级为2C考生的分段排序。由于填报本三院校志愿的等级门槛设置为B/C,因此对于选科等级达到B/C及以上档次的考生来说,B/C等级以下的高分考生实际上并不能对本三有效生源构成竞争威胁,因为这部分考生尽管分数高,但是并不具备填报本三院校的资格。反过来说,相对高分但是选科等级为2C的考生,如果选报专科,则必然拉升公办专科尤其是其中热点地区、热点院校的投档线,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按照往年的一般规律,在高招录取的第二阶段,考生流向大致可分为4种:一是有经济支撑能力、注重学历层次的考生选报本三院校;二是考分虽高、但因经济条件等原因放弃本三,瞄准公办专科学校的考生;三是成绩相对较弱、但家庭经济条件可以保证去民办专科就读的考生;四是不满当年高考成绩或录取院校,选择复读再考的考生。今年专科合并,批次上已无公办民办之分,但相信必然还有一部分考生的升学目标是单纯“锁定”公办专科。
对这个态势进行类比分析,可以基本认定在300分以上的人群中,会有人选择复读、甚至选择复读的考生数量比往年还大,他们将退出今年高考的竞争人群。那么,在所有有升学意向的考生中,300分以上的相对高分考生群的动向将直接影响省控线:如果高分考生填报本三的报考率大增,则本三省控线无疑被抬高;如果这部分人群众放弃本三选择专科的多,那么专科批次中的公办专科投档线将居高不下。
从前面批次、尤其是本二院校的录取情况看,江苏考生“滞留”南京院校的倾向十分明显,在填报志愿时都不愿意往外走,导致南京院校分数线普遍被拉高,甚至往年被用来“保底”的院校也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即使在本二“征平”阶段,无论对于新增计划还是未完成计划,考生的志愿目标还是锁定南京、顶多延伸到苏南苏中,“征平”院校生源显得冷热不均。预计,在招考第二阶段,这种价值观和选项仍将继续上演。
分数段公布后,不少院校的招生老师找到记者,说看了分数段成绩排序后,感觉此前咨询会上提供的“预估线”偏低。而前来咨询的考生及其家长却口口声声说:“学校讲XXX分可报”,并且不愿意把视线从热门地区、热点院校移开。这种状态不能不让人产生隐忧:无论是本三还是专科中的公办院校,如果考生家长全都照搬学校“预估线”且“固守南京”的话,结果很可能踏空落榜。
还有一点很重要:在投档分的排序里,很难精确判断考生的特征分位次;而在填报志愿结束以后,划定本三和专科院校省控线,均是按照440的总分测定。因此,目前排序较高,例如280-300以上的考生人群,还要考虑自己的特征分状态,不适宜一味盲“冲”,必须用A、B、C来调节志愿的梯度,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