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阶段如何选报志愿?
(2008-07-28 23:17:43)
标签:
填报志愿江苏高考第二阶段教育 |
分类: 高考工作室 |
与第一阶段招生的本一、本二批次院校相比,第二阶段招生院校和计划面广量大,而对应的考生成绩相对较低。本阶段院校层次上包括本科和专科,性质上包括公办和民办,招生计划上超出大大超出第一阶段的12.87万,批次上却只有两批。从选报志愿的角度讲,要使志愿生效、进入理想院校,并非没有难度。
首先,第二阶段填报志愿时,没有划出本三和专科的省控线,因此也就没有了“本人成绩”和“省控线”分差的比较,而在第二阶段填报志愿资格线上,集聚着分值不同、等级各异的大量考生,有如一大群人跨进了一座城池的大门,但是自己能到哪条街、哪家店却心中无数。
其次,往年的公办专科、民办专科两个批次今年首度合并,虽然平行院校志愿的填报数从5所增加到了7所,但是选择的难度却相应增加了。由于公办和民办合并批次,历年高投档分院校和低投档分院校也就混杂在一起,加之资格线上再无分数线参照,因此从A志愿到G志愿如何分配就显得比较麻烦,前面的志愿怎么“冲”?后面的志愿如何“保”?都成了棘手的问题。
第三,进入第二阶段,不少考生及其家长的心态有了微妙的变化。从第一阶段落下来的考生,要么瞄准本三的佼佼者,要么看好公办专科的热门院校,都指望在不幸中找回万幸;而原本就是第一阶段资格线下的考生,往往没有意识到还有285分以上的人要参与第二阶段的竞争,还是死死盯着“属于我的院校”。这种心态难免带来价值判断的失准和志愿选项上的偏差。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阶段的考生应该如何选择志愿呢?
建议一:首先做定位判断。“我是本科还是专科?”这要根据本人的高考成绩、选科等级衡量。从理论上讲,只要选科等级符合本三报考资格,就可以选报本三院校,而不必受“本三省控线究竟是多少”的限制。由于本三省控线将在考生完成志愿填报之后根据实际填报数据测出,因此目前阶段无论是院校还是媒体报道,对本三的投档线、省控线都只能是“毛估估”,它不能、也不应该作为考生“报”或“不报”的依据。只要愿意报考本三,就可以报。当然,在具体选择本三院校时,还要依据本人成绩在第二阶段的排序,依据志愿院校历年招生录取情况,依据拉开档次、形成梯度的填报原则。
建议二:用已知条件化解未知隐忧。很多考生和家长忧心:省控线会划在哪里?我的分数够不够志愿学校?其实瞎猜是没用的,但是可以借鉴已知条件。例如:第一阶段的资格线为285,本二省控线为300;那么,越是接近这个分数的考生,填报本三院校的希望就较大;例如:已知本三院校报考率近几年来持续提升,已知南京及热点城市本三院校投档线在同批院校中居高不下,那么在选择本三时,就不应该一窝蜂拥在南京;例如:公办本科中的热门院校,不仅会反超本三,还常常反超本二、甚至直逼本一,这个“已知”条件告诫考生不可盲目追逐专科热门院校。
建议三:确定今年高考结果的底线,确定这条线的高度划在哪里。如果划在本三,则选择院校就不能按照“在南京”来选择,除非将底线修订为“在南京读本三”;底线若划在“公办专科”,这意味着包括全国各地的公办专科,非此就必须重定。高考成绩越是靠近资格线的相对低分考生,越不应该将相对高分的院校作为志愿、特别是作为单一种类志愿,而应该把底线定在“入学”,避免成为最后的落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