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夏天没有空调,是伴着芭蕉扇和蚊帐度过的。当然,还有冰棍、泳池、弹弓仗、露天电影、草坪消夏……
大院的正中,是一块很大的草坪。草坪东头,有宽约3米的紫藤架,长达数十米。每到夏天,弯曲蜿蜒的藤架上便开满紫色的成串小花,引得蜂徊蝶转;架下有圆形石桌,桌面上用黄铜条镶嵌着棋盘纹路,一圈四只腰鼓型石凳,常常满座,那是老人品茶斗棋或摇扇纳凉的好去处。
孩子们的活动中心则锁定草地的露天电影。夜幕降临,电影队的战士们会在草坪南头撑起一面四周镶着黑边的银幕,北边则架起16毫米放映机,放映的影片多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战争题材作品。每当银幕上伴随着军歌、闪现出写着“八一”字样的五角星的片头时,那是守候在草地上的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
露天电影是不定期放映的,多安排在周末,进入暑假以后还会为孩子们增加些场次。可以说,在那个精神文化产品极其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无疑成了孩子们最好的社会教育的课堂,同时也在片中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或多或少地浸染了英雄主义的情结和价值观。《英雄儿女》的王成王芳、《小兵张嘎》的罗队长和嘎子、《奇袭白虎团》的志愿军战士、《地道战》、《地雷战》的抗日民兵……都在孩子们日常的言语和行为中留下了印记。
其实在草坪的西南角,还有一座能容纳千人的露天电影院。舞台非常宽大,场内是长条石凳,凭票入场,不对号入座。有趣的是:由于露天的高温暴晒,场内的石凳有如火盆,坐上去能将屁股烤熟。于是在太阳落山后到开场前,工作人员就会用水枪冲洗石凳,让它迅速降温。逢到重大节日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这里还举办文艺晚会,有军区文功团和基层部队战士演出队的歌舞曲艺表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院和这个露天电影院是当时的区域文化中心。
紧邻露天电影院的就是大院的宿舍。它是一座“工”字型大楼,“工”字下面那一横的右端,就冲着露天电影院的大剧场。我们坐在家里的大窗户旁边,就可以看到剧场的舞台。因为舞台景深太深,放普通电影在家里是看不到的,但是放映宽银幕影片就可以看到。最开心的是坐在家里看演出,虽然角度偏了一些,但还是可以将大半个舞台收进视野,甚至还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到舞台后场演员们化妆、排练的情景。
然而在家里毕竟没有成群结队的感觉。孩子们更喜欢早早进场,在冲凉了的长条石凳上坐成长长的一排甚至是几排。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会去帮着门口的叔叔阿姨检票,有时还蹬上自行车,帮助工作人员在院内外的影院之间“跑片”。想来,那是我们最早的志愿者和社会实践吧。
童年也有家庭作业,但不会一写4-5个小时;也有考试的压力,但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也有学习好的和成绩一般的,但没有相互的攀比和竞争。一个大院的孩子几乎全部在同一所学校就读,一位教师常常教过哥哥也教过妹妹,也没有好学校差学校之别;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一起学习、戏耍,不会以地位和财富来分层。
这,也许就是露天电影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深层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