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化解高考志愿八大难点?

(2008-06-27 21:21:14)
标签:

08高考

填报志愿

教育

分类: 高考工作室


  

  如何做好志愿定位?
  填报志愿是一个选择过程。首先,应该确定一个最低目标,即最基本的“定位”。一切选项都应该服从这个最低目标,而不应该与之产生冲突。
    对不同考生而言,最低目标是不同的。有的家庭只想“有学上就行”,有的则认为“总得读个本科”。制订最低目标要考虑考生成绩、招生计划、兴趣爱好、经济条件等等,影响实现最低目标的因素则包括目标定位是否合理、选报志愿是否正确以及今年全省考生志愿流向是否符合一般规律等等。
    确定最低目标如同登梯,可以一层一层往上走。例如将最低目标定为“上大学”,往上走则可以提升到“上本科”、“上本科重点”等;如果将最低目标定为“进入本科”,则可以依次往上设定“在南京读本科”、“在南京本科院校学热门专业”等等。在“哪一层阶梯”上确定考生的最低目标,就要依据上述条件。
    做好志愿定位的要点是:是选项服从最低目标,而不是最低目标服从选项。例如某考生特征分285分、2B,其最低目标定为“本科”。那既可以用“资格线”达线的身份选报本二可能降分的院校,也可以等待其后的民办本科。但是该生又表示:民办不读。那岂不是自己和自己作对?
   
  各批院校志愿如何选择?
    有很多考生和家长产生了选报什么批次院校的困惑。
    例如在本一省控线上的考生,本一批次有望进入院校但无望选择专业;本二院校则有望同时满足院校和专业志愿,怎么选?再如达到本二省控线的考生,是从本二公办院校中不挑不拣地走呢,还是在本三选报一个心仪的院校?同样,在民办本科和公办专科之间,国际合作办学计划和公办计划之间,都会出现选什么的问题。
    价值取向各异,选择也不同。大致有几个方面应该考虑到:一是志愿的起点,即考生志愿定位或最低目标;二是上下批次院校志愿的承接;三是转向以扩大选择视野;四是在诸多选项中选择最合理的。
    在各批院校中做选择其实就是“承接”。例如某考生成绩超本一、但志愿重心在本二,那么不妨将本一志愿稍调高些,能走掉不后悔,走不掉还有本二。如果考生的成绩在本二院校处于弱势、但志愿目标又较高,那就考虑本二和本三民办院校的选项。如果不选本三,则应该尽量在本二批次走掉,并降低志愿目标以求保险;如果看重本三,则可以调高本二。
   
  要不要选报民办本科?
    每年都见到表示放弃民办本科的考生和家长,但是放弃的原因各异。有的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承受学费;有的是轻视民办院校,对它的教育质量、学习风气、证书“含金量”表示怀疑;有的则犹犹豫豫,举棋不定。
    要不要选报民办本科?这还得回到考生的定位上去看。如果考生的最低目标是“上本科”,那应该知道本科计划包含民办本科。有的考生定位是读本科,但是非南京院校不读、非公办本科不读,其实是自相矛盾。很多人关注今年有多少所院校、招多少人、高考录取率是多少,但是加上考生自己所设的限制,这些数字就变得虚了。假如非南京不读、非公办不读,那对该生而言就不是数百所院校招生、而只剩寥寥几所院校了,70%的录取率还有什么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不少人放弃民办本科源于认识误差。他们纠缠在民办本科的文凭样式、写什么名字、内芯是什么颜色、到了人才市场上别人认不认等等,却忽视了民办本科也是国家正规办学单位,也是国家招生计划,在政策待遇上与公办本科院校享受同样政策等实质性问题。在就业市场上,由于用人的观念问题,有民办院校毕业生遭到拒绝或受到轻视,但有人受到轻视、也有人得到重用。民办本科毕业生没有政策性歧视,在工资标准、评晋职称等方面与公办本科生政策一致。因此,为入学计、为争取本科学习机会计,只要不是经济条件原因,就不要轻易放弃民办本科。
 
  选院校还是选专业?
  这是很多考生面临的问题。化解这道难题可以这样想:如果是名牌重点院校,就选“大门”;如果不是就选专业(小门);如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则坚决选其行业背景和专业。
    有名校招生老师指点:本科选院校,硕士选专业,博士选导师。也有招生老师提示考生:报考研究型大学,可以淡化专业概念,因为学校实施的是通才教育。今年在江苏有1000多所招生院校,层次不同,专业建设上的差异可能更大。排名靠前的院校并不是所有专业都是强势专业,而排名靠后、实力稍弱的院校也会有一流的专业。有的学校排名并不拔尖,但是它的某些专业是国内一流的,专业排名远远高于其院校排名。
    考生应该还有一个考虑方向:本科后是深造还是就业。如果倾向于深造,应该倾向于研究型大学和有硕士点、博士点的学科;如果倾向就业,则应该更多关注学校的行业背景、就业基地和专业的应用性。

  

 如何选报理想专业?
    选报专业当以个人兴趣爱好、学科特长、发展愿景等为主要考量,既不应该盲目听命于家长,也不应该随便从众追热门。
    考生对专业的兴趣应该是理性的兴趣,而不是表面的热情。曾经有不少考生表示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执意要报考,但是他们的数学、物理成绩不佳也没有学习动力,更不知道计算机专业要学哪些课程。说穿了,他们的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实则是对电脑游戏的兴趣,是将电脑游戏当作计算机专业了。
    更常见的现象是家长包办孩子的专业志愿,执意选择家长自以为优秀的专业,而考生则任凭家长做主,几乎不谈主见。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孩子进入高校以后提不起专业兴趣,失去学习动力。
    所谓“理性兴趣”是指考生在中学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高考选科、选报志愿基本吻合,而且也大致符合个人的发展愿景。此外,学科面比专业面宽,因此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宜宽不宜窄,在一个学科门类中,可以选报多个专业或专业方向。
  
  如何看待专业和职业?
    家长们为孩子选择专业志愿时,往往将专业等同于职业,用选择职业的眼光和尺度来选报专业,这是一大误区。
    我国院校的专业设置早期源于前苏联,分类很细,职业特征明显;且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专业人才培养对应行业甚至岗位,计划色彩浓厚。而经过多年的专业调整与改造,目前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已经从过去的1000多个调整为250多个,专业特征体现为宽口径、厚基础,对应的不是一种职业或岗位,而是一个领域或一个界别,适应面大大放宽。
    打个比方说,现在高校的专业建设犹如做裱花蛋糕:不同蛋糕的底座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上面的裱花和内容。高校按大类、院系招生后,大类或院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都是“蛋糕的底座”,都是通用的、共通的;而到了二年级以后,则开始进行专业或专业方向教育,即开始“裱花”。
    到那个时候,学生就可以选择带有行业或职业倾向的选择了。而由于已经有了2年的专业学习,对专业自身、行业背景也有了相应的感受和认识,选择起来就比现在理性了。

  

 如何拉开平行志愿的梯度?
  平行志愿也有风险,最好的规避就是拉开档次,形成梯度。
    所谓“档次”是指院校在历年招生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差异。拉开档次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院校所处的地区,总体上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的高校投档线要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高于经济落后地区、边远地区;二是学校的层次,重点高校会高于普通高校;三是历年院校招生实际录取线的差异。档次区分开了,也就形成了梯度。
    问题在于很多家长和考生限定了报考的范围,致其志愿无法拉开档次,也难以形成梯度。例如,就地区而言,在大范围有东北、西北、西南、中南、东南、华北之分,在省内有苏南、苏北、苏中之分,但如果局限在南京就很难分,总不能用江南江北来拉开档次吧。有的考生A、B、C 志愿选报的都是同类院校,各校往年的录取分也仅仅在3-5分之间,在这样的同类院校中,又如何拉开档次形成梯度呢?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将选择面放宽,然后调整好上批院校与下批院校志愿的关系,确定好填报志愿的重心位置,用上述办法调整好志愿的档次和合理梯度,力争在重心位置上命中。
     
  没考好要不要复读?
    高考成绩不理想要不要复读?这要做具体分析。
    有的考生平时学习成绩一贯优异,只是在本次高考中因为伤病等意外原因严重失常,完全没有达到应有水平,他们要用复读重考来挽救失利。有的考生平时不甚用功,本次高考成绩在“临界点”上,或差点儿本科上线,或差点儿上公办,他们决意刻苦用功再考一次以突破“临界点”。
    除了上述两类考生,很多的人是感到成绩不好、上不了理想学校或理想专业,不愿意去外地院校、不愿意读民办等原因选择复读再考,我觉得这部分考生面临风险。
    如果选择复读,就要考虑复读的教育投入、学校选择、心理调适、时间成本等问题。首先,复读需要投入经费,目前高中落榜生复读一年的费用通常在万元以上,如果到外地县中还要“贵”;其次,选择复读学校,现在社会办学机构的高补班广告满天飞,实则鱼龙混杂,且多数不可信;第三,学生心理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背上复读生的包袱极易导致心理紧张,家长也陪着心理疲劳;第四,复读要付出至少一年的时间成本,且很难看出一年后高考成绩能有多大提高。
    还有一个“平台观念”:如果能够依据今年成绩进入大学学习,尽管可能不太理想,但毕竟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平台;而如果选择复读,则仍然滞留在中学应试教育平台上。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