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灾难中,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爆发力。这是5000年历史铸就的民族特性。
中华文明以农耕为基础,其生存和繁延,由希望、守护而至收获。从“春种一粒粟”到“秋收万颗籽”,其间需要大量的艰辛的劳作,要应对水旱天灾、应对野兽劫掠。所以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血脉里,镌刻着深深的忧患意识。而当忧患降临的时候,这种深藏在骨子里的忧患意识往往会被激活,万兆被激活的民众往往会因其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而形成合力,抗御天灾人祸,以保证整个家庭、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的血脉生存和文化传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5000年延续而从未中断的根本所在。
一个民族的文明由一个民族的文化构成。文化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其核心应该是这个民族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也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因此,一个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不是山崩地裂、江河泛滥或外寇入侵,而是道德崩溃,精神毁灭。
失去道德,就会贪婪、冷漠、虚伪、失信、暴力、血腥……失去道德就是失去爱;
失去精神,就会纵欲、萎靡、停滞、空洞、沉沦、无序……失去精神就是失去活力;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批评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忧虑整个群体的精神空虚;我们这个遭受了千百年苦难创痛的民族却在短短几十年经济迅速发展和财富迅速积累的同时,没有稳住其文化的核心价值:商品和金钱重创了义务、责任、善良、宽容、同情,蚕食着人性;而这种忧患,在风和日丽的平静日子里,在歌舞升平的政治氛围内,在追逐财富满足物欲的匆匆步履下,在或是生活艰难的呻吟或是权财暴涨的快感里,显得那么无关紧要、那么的不迫切。
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如果其核心受到侵蚀,那就是“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汶川地震,震醒了这个民族深埋的忧患意识。
于是,我们看到了爱,看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抢救,看到了悲悯、同情、互助、坚韧;看到了顽强抗击和积极进取。
在巨大的灾难、巨大的忧患降临的时候,在我们的家国遭受重创的时候,一如5000年的历史的再现,中华民族再一次迸发出以其核心价值观表述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于是,我们知道,我们的文化道德、人生价值、民族精神从来也没有消亡,它一直深深的埋藏在人们的心底。
可是,难道只有家破人亡的血泪和千里疮夷的巨灾才能激活被深埋的东西?
但愿,灾难留下的不仅仅是消逝的生命和断垣残壁;也不仅仅是惊心动魄的故事和感人肺腑的场景。
如果,在汶川救灾中凸显的人性光辉--无论来自政府还是发自平民--能够辉耀我们今后的日常生活,能够被每一个人作为道德准则,那就非常象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生命那么可贵。
如果是那样、也只有那样,也许才可以告慰在这场灾难中消逝的数万生命。
2008.5.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