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闲人杂说 |
马兰与安徽黄梅戏剧院之争,在网上越辩越烈。不少博友专门到我的博客留言询问,严凤英的马兰都是安庆人,你们安庆人对此有什么看法?
大多数安庆人对此事一脸漠然。既然黄梅戏多年都出不了一个精品,他们之间的争论,难道会让黄梅戏再度辉煌?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把黄梅戏的质量推上去,如何把黄梅戏市场推下来,推向真正的平民百姓。
也确实,作为地方剧种的戏迷,如果明星不为他们演戏,明星再大,与他们又有什么关系?
就想起严凤英。
摘选拙作《与戏剧安庆的历史对话》一小段——
黄梅戏巅峰时期,有两位演员全国家喻户晓,这就是《天仙配》中董永与七仙女的扮演者:王少舫和严凤英。王少舫原先是京剧老生,后转为黄梅戏小生,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秦雪梅》中的商林,演对手戏的是潘泽海。京剧皖唱对于王少舫算是挑战,但在戏曲之乡老城,京皖同台演出,只是同胞弟兄间平平淡淡的家常便饭。而新生剧种黄梅戏,正是在与京剧的联袂表演中,从唱腔到剧本到布景,都汲取了许多精华,为今后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一位天才演员严凤英,出生在安庆老城韦家巷联升客栈,落地后的第一声清脆啼哭,就注定她是一代黄梅戏天才演员。严凤英原名鸿六,12岁学唱黄梅戏,1945年随张光友戏班到安庆演出,在太平寺黄金大舞台以一出《小辞店》唱红,遂以剧中人物刘凤英的“凤英”为艺名,开始了她灿烂却短暂的艺术生涯。1951年春,21岁的严凤英从南京重返故乡安庆,暂居在钱牌楼聚星里二楼,清早起来在走廊梳头,抬眼可以看到群乐(胜利)剧院舞台。绛红色的石板路,晚戏散场后“芝麻粉嘞”的叫卖,让严凤英感到亲切也感到踏实。这个阶段,也是严凤英表演艺术大迸发前的准备阶段。1953年初,严凤英被抽调省城合肥组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临走前,安庆市文教局在新市路新新酒家为她饯行,但因反对铺张浪费,领导都没有来。面对雪白晶莹的八宝饭,严凤英暗暗有一些伤感,正是这淡淡的伤感,引发出她之后15年骤然升空又急速陨落的悲剧艺术人生。
黄梅戏《天仙配》早期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老剧本的唱腔、台词等,过于民间化通俗化,结构也自由松散。建国初期,新文化工作者班友书等加入其中,对老剧本进行了艺术提高。加工后的折子戏《路遇》,1952年参加上海华东调演,获得专家高度评价,奠定了黄梅戏在全国地方戏曲中领先位置。1955年,严凤英、王少舫担纲主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以一曲“上无片瓦我不怪你,下无寸土自己情愿的”,倾倒全国亿万观众。八十年代中期,新秀马兰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深情对唱“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梅”开二度,一夜间传遍大江南北,再次跃上地方剧种排名前列。
对严凤英的敬重之情,在笔下自然流淌。包括马兰。
不是把严凤英和马兰相比,但都是生于安庆这片热土的地方戏剧明星,马兰《秋千架》对黄梅戏的变革,实在让视黄梅戏为生命的安庆人伤心。
用相争的精力,创作出一两部让老百姓而不是让所谓的领导、专家而满意的黄梅戏,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