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学校“可食用校园”计划

标签:
校园农耕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 |
分类: CSA研究推广中心 |
一、使命
居于田而识美,耕于田而为善,思于田而修真。农田距离自然最近,也距离我们人类的生活最近。在农田中,我们感受自然界中四季更迭、万物轮回,认识大自然万物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美;在农田中,有鸟儿、有蔬菜、有果树、有昆虫、有微生物,与它们和谐相处,善待自然也是善待人类自己;在农田中,巧妙的利用大自然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关系,土地能够赋予我们丰富而营养的食物,认识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创新性的提出解决的方案。
农业与我们每个人的饮食息息相关,也是所有人都能通过改变自己就可行形成对世界改变的切入点。农业不仅仅是产出农产品,也是饮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吃在当季、吃在当地”作为一种饮食理念需要的是在地化的行动,而这种行动是建立在全球化的思考之上的,只有对目前食物过剩和短缺并存、饮食结构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农业与金融、政治、生态相互之间的关系有着全球化的思考,才能让我们看到“改变从我开始”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我们希望从问题出发,带孩子们来到农业和自然的世界。大地是母亲,我们每个人都是她的孩子。孩子们在校园通过更多的农田活动,理解自然农业的理念,获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方法,建立与食物的关系。农业本不该与城市割裂,农业应该是都市发展的一部分,让孩子们知道食物从哪里来,将是食物教育最重要和最首要的一部分。
“可食用校园”主要体现的理念为:物质循环和生态多样,结合有机农业和永续设计的理念,由如下一些要素构成:蔬菜园地、雨水收集、厨余堆肥、育苗小温室、杂草覆盖等。
主要活动内容包括:
1、农场一日体验:鼓励更多孩子与土地建立更直接的关系,学生可以以班级或团体为单位参与体验农场的一日劳动,农场会根据不同年龄和需求安排一天的活动。一般活动时间为3-4小时,上午10点左右抵达农场,参观农场,认识不同的蔬菜及小动物;午餐大部分食材都来源于农场;下午为手工坊,可以选择农耕体验或跟食物有关的加工活动,如制作樱桃酒、草莓酱、茄子干。(根据不同的节令安排不同的活动。)
2、课堂食育课程:在学校里也可以了解食物从哪来又是如何生长的,哪些食物是健康的,大地之子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年龄设置不同的课程,目前主要有:A通过品尝触摸辨识蔬菜的课程,并简单介绍蔬菜的特点和种植条件B加工食物的构成(添加剂、油和盐、糖的用量)C食物和季节,辨识不同食物生长的环境和季节D食物的加工,制作酵素、酿酒、饼干等
3、校园农耕:为学校开辟蔬菜种植园地,提供专业的种植管理维护服务,每周可以利用菜园管理时间在园地里为学生们上农耕课程,学生们可以参与管理,并将收获的产品在校内组织农夫市集,售卖的蔬菜收入返回菜园支持菜园的可持续运作。
三、组织构成
“可食用校园”是一个非营利项目,组织主体为:理事会和执行机构,理事会由7名成员组成,其中3名来自校方,2名来自家长会,2名来自执行机构(农场)。每年由执行机构向组委会提交预算申请,理事会制定考核目标,并支持配合执行机构完成项目,考核执行机构项目完成情况。校方提供有利资源及信息发布渠道以及与学校餐厅沟通,家长会需要组织家长义工参与农场劳动及农产品摊位售卖,分享收获农场则负责管理有机农场生产并提供食育课程授课。(根据项目推进情况需要详细制定各自职责。)
四、原则
为了保障 “可食用校园”
1、参与: “可食用校园”
2、分享: “可食用校园”
3、味美: “可食用校园”
4、可持续: “可食用校园”
五、执行主体
“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项目(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简称:CSA)是由清华大学博士后石嫣博士创建的一个致力于研究、推广社区健康食物体系的项目。
“分享收获”在通州区西集镇马坊村拥有60亩有机生产方式的农作物种植基地和110亩林地养殖基地及顺义区龙湾屯镇柳庄户村50亩农作物种植基地以及黑龙江五常大米合作农户、陕西苹果杂粮合作农户等全国十几个生态农户互助网络。“分享收获”已经成为北京当地最著名的社区支持农业农场和都市型生态农业教育推广基地,团队参与推动或建立了“小毛驴市民农园”、“大水牛市民农园”、“溪地都市农园”、“全国社区支持农业大会”、“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深圳农艺市集”、“爱守心农场”等多家农场及生态农业网络,国内外数百家媒体对分享收获项目进行了报道,项目所宣传的“食在当季、食在当地”的饮食理念影响了全国众多消费者。
2014年开始,分享收获大地之子学校将“食育”作为农场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主要工作包括:农场一日活动、校园农耕和校内食育课程研发。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fenxiangshouhuo@126.com
电话:010-61551165
联系人:方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