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食品的“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
(2011-11-20 23:09:41)
标签:
食品安全有机农业杂谈 |
作者:小毛驴配送份额成员刘波
关于有机,生态,绿色的定义很多。有的农场/农园自称这些名头,有的人则说谁用这个名头就一定是骗子,也有人声称在中国就没有有机农产品。其实,在这世界上,又有哪里能有呢?
我要在这里顺便表个态:食品安全绝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详情可参见古道尔博士的《希望的收获-食品安全关乎我们的心灵》一书。
我们要从更深层次思考食品安全问题,才能更接近问题的本质和问题的解决。
事实是,中国出现的牛奶等食品的问题,美国日本等国都出过或正在出。看看rBGH吧,看看疯牛病吧。即便是google这些,我们又能得到多少相关信息?如果不能,那又是为什么?
所以,我对食品的安全性,一贯持“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的态度。具体说就是:既要看既往,又要看现在,追究既往之后,就要更追究现在。
举例如下:
比如养鸡,我们自然应该要求是世代散养,自然孵化,祖辈没吃过加了抗生素和激素饲料的鸡仔,然后是密度足够低的散养,最低限度的防疫,食料应该是有机的(这里就回到问题的原点了,这世界还有有机的吗?),只喂粮食(我的几年经验是玉米面搭麦麸)和菜。
但是,现实中我们能做到多少呢?我和几位邻居好友在2003年开始为自己养鸡的时候,发现前述鸡仔根本就是千金难求,不得已在孵化场买了100只自动化孵化的鸡仔,在交钱的时候大吃一惊,开票员自然的就把仔鸡饲料开到票里了,我们说我们不要,我们不想给鸡仔喂含了抗生素和激素的饲料,答复是,不喂“配合”饲料鸡仔根本活不了,第一次规模养鸡的我们不得已接受了现实,但只买了最低的量。后来我们按照防疫站的要求做了最低限度的计划免疫,开始也有鸡仔死亡,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之后我们就购买玉米面和麦麸,再没有喂过饲料。
在这里,我们就是“有成份论”,追求的是世代散养,自然孵化,祖辈没吃过加了抗生素和激素饲料的鸡仔,无奈根本不可能,可能在深山里找到几只这样的鸡,但运到我们的小农场能不能活就是问题,数量上也远不能满足我们当时的要求。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不唯成份论”,去自动化孵化场买鸡仔。
接下来的喂养也是,原来的设想遇到挑战,先是不喂仔鸡料鸡仔就不保活,只好喂了几天搀了药的仔鸡料,后来买的玉米和麦麸是施过化肥的,打过农药的,菜倒基本是自产的。所以我们就“重在政治表现”,找到一家小规模的玉米种植户,和她商量少用农药,尽量不用化肥。逐渐的,我们用上了“政治表现”比较好的玉米。也就是这样,我们的鸡,也算是政治表现较好吧。出身的确不好,但后期表现尽可能要求进步吧。
再比如说种子,当时我们只有极少量的自有种子(此地特别感谢老六,在2007年给了我一些紫糯玉米种子),多数种子是在高丽营市场上买的,不少明确写着不能留种。那么种子的成份极有可能是不好的,我们怎么办呢?只有在后期严格要求,坚决不用化肥,不用农药。(这里似乎和前期小毛驴的包衣种子“事件”相关了,纯属巧合,绝无替小毛驴辩解之意)
也就是说,有些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我们就清醒的接受(绝不是逆来顺受)。然后严格要求,注重“政治表现”,能不喂药的不喂药,能不打药的不打药,能不施化肥的就不施化肥。也可以这样说,在我们的手里,我们不干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之前的事,我们只能尽量争取,因为控制权不在我们的手里。画一个图,就更清楚了,这样一个方框,前段是进口,后端是出口,进来的东西我们尽量提高要求,但更多的是不可控,不可知(即便是声称安全的,也未必真实)的,我们能做的,是方框里的事情,也就是我们手里的事情,在我们的手里,不干坏事儿(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可以看到,“重政治表现”的结果,会使出口出来的食品越来越安全,因为,我们产出的食品,很可能就是别人进口的东西。而别人如果“重政治表现”了,我们进口的东西也更可靠。
如此的循环往复,有机,安全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