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乡互助基地——南桑村有机菜园试验2010年教训
(2011-04-07 13:27: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替代食物体系 |
马永红(南桑村大学生村官)
一、自然条件
1、缺水:因为白鹿原缺水,蔬菜生长受限,最缺水时我们尚需要去外村拉水,最后还挖了一个大水坑蓄水,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靠天种菜,因此2011年在我们尚无法自己打井的情况下,就需要和村子管井人员沟通,付费使用村子井里的水。
2、土质:南桑村土质缺乏沙质,如遇大雨或者漫灌则会出现板结,反不利于蔬菜生长,因此即便有便利水源浇水也需要注意方法。因此2011年我们将采用覆膜保墒,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铺设滴水管道。
3、交通:从长安区政府到达南桑村路程30公里,且需要倒车两次,因此对于无车且想多次实地体验的人来说比较麻烦。我们也曾经想过在郭杜十字附近另外找地,但是村民反对、合伙人不支持,再加上自身时间精力不济最终选择了放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其实多数认购的市民只是偶尔体验,只要按期送来有机蔬菜并不去实地体验,因此我们决定还是继续在环境几乎未受任何工业污染的南桑村发展。
二、人员缺乏
1、技术人员:我们没有专职的技术人员,每季节种植什么蔬菜缺少明确的计划,导致错过了蔬菜种植最佳时机,有的时候蔬菜供应无法跟上,而一旦蔬菜有了病虫,都是打电话咨询、网络传照片诊治。
2、配送人员:我们的配送人员总是由大学生志愿者和蔬菜种植人员临时搭配,因此在配送过程中可能服务不统一,打电话或者上门送菜说话比较呆板。
调整:我们将在2011年设法筹资聘请专门人员,做到田间专人指导,配送专业服务。
三、宣传不够
南桑村城乡互助试验得到了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三次报道,华商报刊发一次图片新闻(非定向,不具体),凤凰卫视专访中也曾有所提及。但是截止目前,我们所联系的华商报深度报道专版尚未刊发,而城乡互助试验阶段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大众媒体的介入,必须依赖他们作为城乡互助的桥梁,将信息传播给更多的市民,只有这样去做,缺少公司背景的民间城乡互助试验才可以以较低成本进入市场。
调整:1、进社区:在已有我们消费者的社区进行定点的展板宣传,以此吸引同一社区市民参与。2、媒体公关:继续与西安大众媒体联络,紧抓新闻热点,希望介入报道。
四、互动不足
1、活动显少:五个月来,我们与认购菜地的市民之间的专门见面活动只有三五次,其中参与人数最为齐全的是五月的集中体验日,后面几次都是小圈子里面的讨论,即便是大活动也缺少足够的创意。
2、反馈不多:我们每期编印的信息简报,除最初几期属于单页外,其余均为特别版,内容主要为最近一周我们团队的活动消息、通讯,同时还编发了一些关于有机农业、三农问题、大学生成长方面的文章,但是专门反馈的人并不多,这其中固然也有我们的原因,比如我们未曾专门进行电话回访等等。
五、资金限制
1、认购者少:在2010年我们通过熟人关系联络到总共近20份菜地认购份额,其中有几份属于赠送,因此真正收到的认购费用不到2万元。
2、设施简陋:菜地的设施很简陋,比如没有像样的围栏,没有休息乘凉的桌椅,更别提可以提供留宿做饭的专门住处了。此外也未曾使用灭虫灯、防虫网等设施,不利于病虫害防治,而缺少育苗大棚,更使得我们在蔬菜种植上接不上茬。
3、包装简单:每次送菜只是做些简单的封膜处理,有时候送切开的南瓜或者散玉米,其实我们可以做的更为精致一些。
调整:如何在2011年改变上述困境,还需要现有的消费者多宣传以及我们进社区的定点宣传,有了更多的市民认购,我们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
2010年11月
联系人:马永红
联系电话:1357203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