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发言应该是温老师致辞,非常容幸被邀请来!给我五分钟的时间,好像我这个话五个小时也讲不完,感觉到心里面很激动,能有这么一个场面。我们的中国农业大学天生就是研究农业的,只有说起农业来我们才自豪。我们的研究所叫农民问题研究所,名目很大、人很少。因为农民什么都干,又种地、又研究农村、还有农民工,如果搞计划生育,我们还研究农民的计划生育,所以您问我的研究是什么,那就是谁给钱就研究什么,这是这么一个状态。那么兴趣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这个会议。它正是多少年来我们希望研究的理论选题。而我们人民大学乡建中心,已经把它付诸实施了,所以我感到很欣慰。
我想讲两个事情,大家想全社会关爱农业有多重要。我让学生作两个研究,就是问农业有什么用。我有学生在这儿,我让他们全班都问,什么人都问,国家官员、北京市民、大学教授、农民、学生,总共问了三百多人。无论是哪个层次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出奇的一致——就是吃!换句话说,除了吃,我们再也不知道农业有什么用!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全社会关心农业、支持农业就缺乏一个社会的心理基础。所以,使我感觉到要想个办法,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农业。
前两天在新华社开一个会,他们整理了一个新闻稿叫“三十年来的重大变化”,就是我们三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变化。其中就是一个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我说这个不对啊!我现在想吃安全食品、没毒的食品,你能给我提供吗?提供不了。所以,大家没有生活在农业大学,跟搞农业的人在一起,你要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话,你容易被饿死。养鱼的不让你吃鱼,养鸡的不让吃鸡,种蔬菜的不让你吃蔬菜,那你说我吃什么,就吃边远地区的蔬菜!我们现在还鼓励大量的发展设施农业(大棚),你想这个设施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壤的污染是后患无穷的灾难。我们现在还是在号召,但是很多人还是不知道!
中国的农业发展到今天,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我们告别了食品的短缺时代,而进入了相对过剩的一个时代。进入这个时代以后,农业就不再是一个增产增收的经济要素。只要是研究农业的就知道,政府和农民的需求出现了一个矛盾,就是政府永远都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越多越好。因为这个很安全,不至于出现饥荒。很多专家说,我们要保持粮食自给率95%最好,自己供给95%,向外国进口5%。但是很多人不是这么想的,政府怕另外5%买不到就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老百姓想挣钱,就是生产的越少越好,“物以希为贵”,那么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就是我们应该发展什么样的农业?从市民、农民的角度我们应该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或者是农民想要增收、过上好日子后怎么办?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要支持农业,要给农业补贴。我们有些经济学家,把工业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硬套到了农业上,提出了很多不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被我们的官员、学者和市民都接受了。举个例子来说,其实这个判断是一系列的,而且都写进文件的。比如说,规模经营可以增收,我记得温老师也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规模经营能增收吗?你种一亩地赔五十,我种一万亩的话能挣多少钱?这个经济拐点什么时候能出现,永远也出现不了!我们发现美国那个农场很大,农场主的收益很大,如果没有国家补贴,90%是达不到平均户这样收入的。美国的补贴高达70%,这是它收入的其中一部分。
这个规模经营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小农场有小农场的问题。而农业的发展,我们要走一条比较新的路,这个名字很好,叫“小毛驴市民农园”。它是在走什么样的农业呢?是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除了提供产品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功能。而这些功能过去被外部化了,老百姓没有从中拿到好处。我们知道顺义有几十万亩的桃花,到“桃花节”的时候我们都去欣赏。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农业的成果,农民从“桃花节”能得到什么呢?它不能说把这个桃花盖上,谁来看收谁的钱,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东西被全社会享用,而农民得不到好处。我们从农民的角度,农村和城市的直接对接,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全社会支持农业,其实主要是政府的一个行为。政府拿出钱来支持农业,因为农业很重要,虽不赚钱但是没有它又不行,所以要支持。从字面上看,市民支持农业看似一个慈善事业,我愿意拿出钱来支持,不愿意时可以不支持。我认真的看了这个材料,认为不是支持而是双向的互惠。我需要吃放心、健康的食品,我需要享受郊区美好的环境,新鲜的空气、一望无际的农田。那么,我要得到好处,所以我要到这个地方去。而农民为城市人提供了服务,它也得到了高于传统农业的收入。这个互动的过程是可持续的,如果你说让我拿出钱来支持一下,我今天支持了明天就不想支持了。而我自己从中收益,这就是成了一个可持续的过程。
这次研讨会,我真的很希望大家动农业的本质问题,我们中国应该发展什么样子的农业,特别是在北京这个特大的郊区,应该发展成什么样,大家能有一个很好的回答。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