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蝶诗小赏

(2008-10-24 20:56:10)
标签:

杂谈

    周梦蝶写诗精雕细琢惜墨如金,年近九旬,总共才有四本薄薄的集子:《孤独国》、《还魂草》、《约会》、《十三朵白菊花》。然而,数量虽少精品却多,在他的诗集里你找不到一篇应景之作或敷衍之作。可以这么说,他的每一首诗都凝着诗人真感实情,浸淫着诗人的血和泪。而由这一首首诗所构成的艺术长链,也就是诗人苦行人生的心路历程。

                                  梦蝶诗小赏

    这里随便选出几首以共赏:

 

                                     逍遥游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

                                                           —— 庄子

 

                                 绝尘而逸。回眸处

                                 乱云翻白,波涛千起;

                                 无边与苍茫与空旷

                                 展笑着如回响

                                 遗落于我踪影底有无中。

 

                                 从冷冷的北溟来

                                 我底长背与长爪

                                 犹滞留着昨夜的濡湿;

                                 梦终有醒时——

                                 阴霾拨开,是百尺雷啸。

 

                                 昨日已沉陷了,

                                 甚至鲛人底雪泪也滴干了;

                                 飞跃呵,我心在高寒

                                 高寒是大化底眼神

                                 我是那眼神没遮拦的一瞬。

 

                                 不是追寻,必须追寻

                                 不是超越,必须超越

                                 云倦了,有风扶着

                                 风倦了,有海托着

                                 海倦了呢?堤倦了呢?

 

                                 以飞为归止的

                                 仍须归止于飞。

                                 世界在我翅上

                                 一如历历星河之在我胆边

                                 浩浩天籁之在我肋下。。。。。。

    赏析:

    冲天而起,我要飞翔了。这里似乎没有我可以留恋的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不属于我,属于我的只有我的翅膀,于是我只有飞翔。垂天的羽翼带我入太空,回头见“乱云翻白,波涛千起”,苍茫与空旷中的回响,遗落在我的踪影之后。

    我从遥远而寒冷的北方来,我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有什么?我不知道!飞了很长时间了,太空浩瀚无边,没有尽头。昨夜的露水打湿了我的长背,长爪似乎也很冰凉。“会到地方的”,——我对自己说。待梦醒时分,阴霾拨开,将会有电闪雷鸣。

    不知多少个昨夜已经遗落在我的身后,南海鲛人流出的眼泪也已成珠,但我仍在飞翔。飞翔,飞翔……飞翔在无尽的虚空。无尽的虚空似乎比遥远的北方还冷,但我所向往的正是这“高寒”。如果说“高寒”是宇宙的眼神,我就是你眼神中没有遮拦的一瞬。是的,尽管我羽翼垂天,尽管我生命长久,但比之于“大化”,我只是短暂的“一瞬”。

    我总能听到一个声音:“你究竟在追寻什么?你究竟想超越什么?”坦率地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告诉你,我“必须追寻、必须超越”。追寻与超越是我的宿命。说白了,追寻和超越是我生命的方式。白云飘倦了的时候,一阵风会给她力量;风生于海,风倦了可以依托于大海;大海也有边际啊,大海倦了可以沉睡在堤岸的臂弯里。但是,堤岸疲倦了呢?我疲倦了呢?我当然也会疲倦,但我消除疲倦的唯一方式就是飞翔!

    命中注定我“从飞开始,以飞为止”,那我也就接受着命运:“归止于飞”!飞,生命存在;不飞,生命消失。我的生命系在我得翅膀上,我的世界也在我的翅膀上!飞翔中我已融入“大化”,历历星河在我的心中,浩浩天籁在我的肋下!

    当然,庄子《逍遥游》的主题,绝不仅仅是“飞”,但周梦蝶似乎对“飞”更感兴趣。事实也如此,现实生活中那不灭的欲望和无尽的财富,都与他无关。他所拥有的只有诗,只有梦!飞翔于诗,在诗中触摸自我;飞翔于梦,在梦中享受逍遥。

    全诗共分五段,第一段,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气势。这种气势在周梦蝶的诗中并不常见。第二、三段显示诗人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在他很多诗里都可以见到。在飞翔中,长背已湿,鲛泪已干,但他仍飞翔不止。第四段透露出诗人飞翔中的孤独与无助,尤其是这一段的后三句,“云倦了,有风扶着   风倦了,有海托着   海倦了呢?堤倦了呢?”接下来应该是“我倦了呢?”不必回答了,我即使倦了也还要飞翔,飞翔让我疲倦,但止我疲倦的只有飞翔。在第五段里,诗人把飞翔归结为自己的宿命。命中注定于飞,那就只能“归止于飞”!我从这一段里,再次感受到“宿命”的存在。我们的命中没有“飞”,那就不必去飞,如果学着他去飞,只能获得痛苦而获得不了快乐!其实“俗人”也有快乐,很喜欢《封神榜》片尾的几句歌词:“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让百世传送神的逍遥,我辈只需独占世间潇洒”。不过,也难!

 

                                   还魂草

 

                            “凡踏着我脚印来的

                             我便以我,和我底脚印,与他!”

                                         ——你说。

 

                            这是一首古老的,雪写的故事

                            写在你底脚下

                            而又亮在你眼里心里的,

                            你说。虽然那时你还很小

                          (还不到春天一半裙幅大)

                            你已倦于以梦幻酿蜜

                            倦于在鬓边襟边簪带忧愁了。

 

                            穿过我与非我

                            穿过十二月与十二月

                            在八千八百八十之上

                            你向绝处斟酌自己

                            斟酌和你一般浩瀚的翠色。

 

                            南极与北极底距离短了,

                            有笑声晔晔然

                            从积雪深深的覆盖下窜起,

                            面对第一线金阳

                            面对枯叶般匍匐在你脚下的死亡与死亡

                            在八千八百八十之上

                            你以青眼向尘凡宣示:

                           “凡踏着我脚印来的

                           我便以我,和我底脚印,与他!”

 

    注:传世界最高山圣母峰顶有还魂草一株,经冬不凋,取其叶浸酒饮之可却百病,驻颜色。按圣母峰高海拔八千八百八十二公尺。

 

     赏析:

    先认识一下“还魂草”是什么样的吧!

    梦蝶诗小赏

 

    植物学的解释:这是一种多年生直立常绿草本蕨类植物,高5~l5厘米,茎棕褐色,分枝丛生,扁平状,浅绿色。它具有极其顽强的抗旱本领。在天气干旱的时候,小枝就卷起来,缩成一团,以保住体内的水分。一旦得到雨水,气温一升高,卷缩的小枝会平展开来,所以叫作“九死还魂草”。

    植物大都喜欢生长在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可是,有些植物却偏偏喜欢安身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的峭壁上、沼泽畔、荆棘丛中。像能治跌打损伤的“九死还魂草”,生长在高高低低的乱石山上,石头棱角锐如刀尖,连生命力顽强的青苔都难生长。自然,要想采到它,也十分不易。

     这是一首亦禅亦情的诗。如果按禅诗来读,大概是这样:

     台湾诗人李英豪是最早从禅、佛的境界去解读周梦蝶的孤绝的。他说:“周梦蝶的‘孤绝’,在流露自我中,其意象的构成和心灵的状貌,显然是一种‘禅’,一种‘佛’,达到‘无有’、‘见性’、‘净化’的境界。他在这种近乎‘禅’、‘佛’中,发现了无所圄系的自我。诗人虽非‘入圣’,但已‘超凡’。”

     诗中的“孤”、“高”、“绝”、“寒”四个意向,是这首诗的四个支点。“孤”,只有一株;“高”,在八千八百八十二公尺之上;“绝”,处于时间与空间的绝处;“寒”,积雪深深的覆盖,从古至今,从幼及长。这四个意象共同构成了“禅”。“禅”是神奇的:缩南极与北极于眼前;也是旷达的:斟酌自己又斟酌翠色。它经历过悲之极至:“死亡与死亡”;也突破了人之极限:“我与非我”、“十二月”与第十二月……这株还魂草不是“禅”,还能是什么呢?

    “孤”、“高”、“绝”、“寒”的禅,是不容易得到的,要得到它,你自己也必须有与之相对应“孤”、“高”、“绝”、“寒”的心境。话又说过来,你有了这种心境,你也就拥有禅意了!禅虽不容易得到,但是“禅”又是慷慨的,无论是谁,你只要能踏着它的脚印,爬上八千八百八十二公尺的圣母峰上,他便会把它和它的脚印给你。它给你了这些,你也就成佛了。

    当然,你完全可以把这首诗当成情诗来读。如果按情诗来读,大概是这样:

    1、你既“还魂草”。你在冰雪的覆盖下,已经千年,“你已倦于以梦幻酿蜜  ,倦于在鬓边襟边簪带忧愁了。”于是你穿过“我与非我”,穿过十二月般的寒冷,在世界最高的圣母峰上出现了。你站在世界之巅,当然能看见你南极和北极,因此“南极与北极底距离短了。” 面对一缕金阳,面对你脚下的乱石绝壁(死亡),你以“青眼”向尘凡宣誓:“凡踏着我脚印来的,我便以我,和我底脚印,与他!”这里需要明白“青眼”是什么,传说大诗人阮籍能做“青白眼”,青眼就是黑眼,两眼正视,眼球上黑得多,就是“青眼”;两眼斜视,眼球上白的多,就是“白眼”。阮籍对待不欢迎的人,就用白眼看他;对待欣赏的人,就用“青眼”。你用“青眼”像尘凡宣誓,也就是向她看喜欢的人宣誓。那谁又是她喜欢的人呢?就是那个能超凡脱俗,不惧寒冷,能攀上八千八百八十二公尺的那个人。“这个人”如果你能到达顶峰,他就能得到这份圣洁的爱情。

    2、我既“还魂草”。孤绝的诗人犹如那圣母峰顶上的那颗还魂草,他心在高寒,无法攀越。当然,在俗人的眼里,他可能一钱不值,但在他眼里,俗人之爱他也不屑一顾。所以,你如果能攀上来,走入我寒冷的世界里,我便把自己的一切给你!

    如果是情诗,我比较倾向于第一种。在我看来,周梦蝶虽然超凡脱俗,但他似乎没有这样自恋过。

 

 

                                      垂钓者

 

                      是谁?是谁使荷叶,使荇藻与绿萍,频频摇动?

                      揽十方无边风雨于一钓丝!执竿不顾。

                      那人由深林第一声莺,坐到落日衔半规。

                      坐到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之背与肩被落花压弯,打湿……

                      有蜻蜓竖在他的头上,有睡影如僧定在他垂垂的眼皮上,

                      多少个长梦短梦短短梦,都悠悠随长波短波短短波以俱逝——-

                      在芦花浅水之东醒来时。鱼竿已不见,

                      为受风吹?或为巨鳞衔去?

                      四顾苍茫,轻烟外,

                      隐隐有星子失足跌落水声,铿然!

 

    这是一幅淡雅素净、闲逸自在、弃世忘情而又清新明丽,颇含苍凉孤寂氛围的秋日荷塘垂钓图!看吧,荷叶、荇藻在频频摇动,山衔落日,芦花逐水,尚有蜻蜓竖立在垂钓者头上。而其间的垂钓者,则宛若雕像,岿然不动。他“无顾于风雨,无顾于朝暮,无顾于落花,无顾于蜻蜓,无顾于梦,无顾于风、烟……”。“一个超然的钓者,在宇宙间垂钓”(商禽语)

    提起垂钓,首先想到的是渭水边的姜太公。姜太公常在溪旁垂钓。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挂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灭掉了商朝,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看来姜太公钓鱼是一种等待。等待机会,建功报国。

    也会想到李白沧海钓鳌的故事:宰相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钓线?”李白答道:“风波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线,明月为钩。”宰相又问:“何物为饵?”李白说:“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宰相听了悚然不语。

    李白实际上并无意在这里垂钓,他是想借此来表现自己的宏大志向,大海的壮阔,海风的吹佛,使他的性情愉悦;朗朗浩大的天地使他的志向壮大飞驰。当然他要以彩虹做线,明月做勾了。

    这两个人都可称得上大贤之人,他们都是借助垂钓也表达自己的志向。周梦蝶的垂钓与你们有着根本的不同,他既没有济世之才,也无报国之志,他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禅意。如果我们非要从古人中寻找踪迹的话,柳宗元的《江雪》似乎更接近这种趣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绝句了:千里的山上一只鸟都没有,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我曾托画国画的朋友以《江雪》为题作画,但找了几个人,没有一人的画让我满意。自己也偶写书法,这首诗我写的不下五十遍,但至今无一张满意的。无论是朋友的画,还是我拙劣的书法,之所以不让我满意,是因为均为表达出诗中那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更无法显示诗人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然而,周梦蝶的诗,我不仅感受到了《江雪》的意蕴,而且接收到更加丰富的信息。“坐到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之背与肩被落花压弯,打湿……有蜻蜓竖在他的头上,有睡影如僧定在他垂垂的眼皮上,多少个长梦短梦短短梦,都悠悠随长波短波短短波以俱逝——-在芦花浅水之东醒来时。鱼竿已不见,为受风吹?或为巨鳞衔去?”比起《江雪》,《垂钓者》的时间拉长了,不是一时而是一生。尤其是“鱼竿已不见,为受风吹?或为巨鳞衔去?”一句,是我所看到的所有“垂钓者”所没有的。钓者在这里坐了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后,不但一尾未得,连鱼竿也不见了。甚至连钓者本人也不知鱼竿是被风吹跑了还是被大鱼拉走了。垂钓者穷其一生,得到的仅仅是一颗流星失足落水的铿然声!

    柳宗元的《江雪》表现的是清冷孤独,周梦蝶的《垂钓者》获得的是一片虚空!

 

 

                                  约会

 

                    谨以此诗持赠每日傍晚与我促膝密谈的桥墩

 

                              总是先我一步

                              到达

                              约会的地点

                              总是我的思念尚未成熟为语言

                              他已及时将我的语言

                              还原为他的思念

 

                              总是从“泉从几时冷起”聊起

                              总是从锦葵的徐徐转向

                              一直聊到落日衔半规

                              稻香与虫鸣齐耳

                              对面山腰树间

                              袅袅

                              生起如篆的寒炊

 

                              约会的地点

                              到达

                              总是迟他一步--

                              以话尾为话头

                              或此答或彼答或一时答

                              转到会心不远处

                              竟浩然忘却眼前这一切

                              是租来的:

                              一粒松子粗于十滴枫血!

 

                              高山流水欲闻此生能得几回?

                              明日

                              我将重来;明日

                              不及待的明日

                              我将拈着话头拈着我的未磨圆的诗句

                              重来。且飙愿:至少至少也要先他一步

                              到达

                              约会的地点

                                        ——八十年三月十七日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已经七十挂零。我最初只是看到题目而未见其诗,我是俗人,见到“约会”这样的题目,自然首先想到的这应该是一首情诗。当时心里还犯嘀咕呢,诗人已到古稀之年,从1962年皈依佛门算来,也近三十年了。怎么突然又写起情诗来,难道先生“还俗”了吗?见到诗作后,便自笑了,原来先生约会的“情人”是一座桥墩!

    再也没有比桥墩更守时的了——“总是先我一步 

                                  到达

                                  约会的地点”。

    再也没有比桥墩更念我的了——“总是我的思念尚未成熟为语言 

                                  他已及时将我的语言还原为他的思念”。

    再也没有比桥墩更善谈的了——“总是从“泉从几时冷起”聊起

                                  总是从锦葵的徐徐转向

                                  一直聊到落日衔半规

                                   稻香与虫鸣齐耳 

                                  对面山腰树间

                                   袅袅 

                                  生起如篆的寒炊。”

    再也没有比桥墩更知音的了——“明日 

                                  我将重来;明日 

                                  不及待的明日 

                                  我将拈着话头拈着我的未磨圆的诗句 

                                  重来。且飙愿:至少至少也要先他一步  到达

                                  约会的地点。”

     大道无言,道生而言穷。每天傍晚先生来与桥墩对话,桥墩当然无言,无言即道。这首诗最好默默地读、静静地品。说的越多越无趣,就此打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