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整顿---医改是整体工程
(2013-08-07 08:34:49)
标签:
医疗体制医药行业药品价格商业贿赂财经 |
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普遍化、环境污染严重,医学科技水平提高以及群众追求高新医疗服务等客观因素,导致我国医药卫生需求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中;而相比之下,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投入没能如影随形,从而导致供需方面存在总量上的差距。
此外,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不足、使得健康教育、保健常识教育等预防措施不到位,导致人们的健康意识、预防疾病能力没能稳步提高,很多畸形的、不合理的、落后的需求没能有效的得到抑制。
现在的看病难问题集中体现在到知名医院接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难,找知名医生看病和做手术难。这是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导致的。二级医院普遍覆盖,但部分资源遭遇闲置,社区医院门前更是冷清。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人群中疾病的病种和年龄构成都有了显著的变化。肿瘤、器官移植、儿科等成为看病难的重灾区;而一些地方病、传染病等发病率则明显下降。
造成现状虽也有社会心理原因,但由此也能很清楚的看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医疗技术、医疗条件、服务水平等要求都有了变化,而我们现在的供给结构没有相应的跟进,显然不能满足需要。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80%的医疗卫生资源都在城市,所覆盖的人口仅为20%,而这80%的医疗卫生资源又有30%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反过来80%的人口在农村享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仅占20%。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医疗的投入相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会相对较多。致使很多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地区的病患为了接受较好的医疗服务需要跑去大城市、大医院就医,加剧了看病难问题。
据统计,2010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6.8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193.9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更超过了农民年人均收入。药费昂贵是看病贵的一个主要成因。
药品生产和销售是目前各级财政的重要税收来源之一,各地都在竞相争上药厂。众多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展开恶性竞争,药品流通成本节节攀升。一方面从药品审批、到出厂、到流通再到医院层层加价,使药品价格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为使本企业的药品挤进药品报销目录和挤进医院不惜采用各种手段,使商业贿赂行为泛滥,侵蚀医疗卫生队伍。
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缺乏监管规则,没有建立起医疗机构绩效评估体系,缺乏对公立医院负责人的问责制,使医生收入与开单提成、药品收入挂钩等措施的激励机制得不到扭转。对公立医院长期存在的“红包”、“回扣”等丑恶现象缺乏有力的监管。另一方面,中介组织发展也滞后,医师协会和医院协会还没有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使医务界缺乏整体的行业自律,缺乏社会监督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着主体地位。据2009年统计,我国医院总数为19822家,其中公立医院为14086家。2010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均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同时,公立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一直都是看病就医各种矛盾聚集的“重灾区”。
公立医院是全民所有制医院,国家代表全民行使对公立医院的所有者权利。公立医院应该是公益性的机构。但目前我国对医疗机构实行的是差额预算管理,政府投入一般只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6%—8%,政府财政投入占医疗机构支出比例不断下降。仅靠这些投入,无法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就难以避免。医疗体系中存在严重的“以药养医”问题,很多公立医院通过小病大看、卖药提成、重复检查等手段进行创收,运行机制发生扭曲,趋利性增强,公益性淡化。
作为最主要的医疗服务终端,公立医院与药企药商、医务人员、患者、医保机构等各方切身利益纠缠在一起,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也成为矛盾的焦点。同时,这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医生的大量工作时间消耗在诸如:处方管理、医保规定、创收指标、药品利润等非医疗技术方面,各种讲座、继续教育、科研论文等流于形式。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医德医风建设距离患者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且有拉大的趋势。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法治社会建设,很多制度、法律正在建立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同时社会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此过程中,社会矛盾数量急剧增加,种类更加复杂,法律又有其滞后性,因此就制约了纠纷的快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