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寂静的潜跃(林馥娜诗/画眉、林丽筠、辛夷评)

(2019-10-22 16:12:09)
标签:

林馥娜博客

辛夷评论

文化

林馥娜的诗

诗歌

分类: 众说馥娜
寂静的潜跃(林馥娜诗/画眉、林丽筠、辛夷评)

 寂静的潜跃林馥娜 画眉、林丽筠、辛夷

 

迈向澄静之地

 

辛夷

 

  置身于林馥娜营造的诗性空间,能够感受到一个词语虔诚者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场,那是一种紧实、连绵、饱满的气息,它吸引着我们不断重返诗歌的河流里,见证词语怎样在诗人手中进退有据、开合有章、轻重有度,并且在有限的篇幅里,维持时间与空间的平衡性。让我们品味,语言如何覆盖易逝之物,唤醒自我的内在神性,并打开存在之思的大门。

  时间无疑赋予了林馥娜高贵的耐性。我把林馥娜划归为“长跑型”写作者,不仅在于她自出道至今已经历一个漫长的写作期,更在于所持的内在耐性。在她诗中,没有喧嚣,没有浮躁,即使是词语错位所产生的震撼,也并非要获得陌生的惊艳效果,而是为圆熟的神思组合其闭环所服务。

  一个不难发现的特征是,林馥娜的缪斯之神似乎是男性化的,没有脂粉气息,也没有小女人向隅而泣式的哀伤,她是那么自在、从容不迫、健朗,在缓慢中显优雅,在安静中见力量,在沉思里成就其开阔气象。

  面对转瞬即逝的飞瀑,她通过镜头变焦,调整主客体的距离,使瀑布被一种神性的光辉所笼罩;主客体间的沟通交流,甚至转换,在林馥娜处是一种自如的技艺,《清明之眼》以物之视角察人世流转,视域阔大,情思沉婉。《我有青灯挑不得》从此时此地出发,飞越日常琐碎,代之以游心方式,在现实、观念、历史等场域的出入中,逐步迈向澄静之地。

  《河流与词义》《意象的乡愁》《符号》在本组诗中比较奇特显眼,它们既带有中国古人以诗论诗的功能属性,又有西人元诗的旨趣。当然,我们也可换另一种角度,将其视为诗歌与存在在诗人身上的相互印证与阐释。无论哪种情况,都足见作为诗人、理论家双料身份的林馥娜,在诗歌沃土上不断追求、挖掘、探索的精神。

 寂静的潜跃(林馥娜诗/画眉、林丽筠、辛夷评)

(辛夷,金牛座,伪佛教徒。)

 

――――――――――――――――――――――――――――――――――

 

林馥娜的诗:

 

◆水舞

 

山脉的堞口有更丰沛的奔涌

众神之瀑环立

夕照下的水舞宕落于深涧而溅射流光

 

而在山下,一个人的水之圆舞

冲破一江秋水,无数涟漪荡起

像一场大梦中自迷的醉意

 

这寂静的潜跃,是

浮华的人世镜面上,暗夜来临之前

一小块自在,一帧鹤舞的照影

 

 

 

◆河流与词义

 

一条河会以何种相异的形态

承载不同节点的事物

鸥鸟与野鸭信步于郊外的河中坚冰

阿芙乐尔巡洋舰静止于流水之上

冬宫河段的开河仪式

呈现光彩流溢的辉煌

涅瓦街旁的河水与洒血教堂一起

定格在游人的摄取中

从以撒大教堂上看涅瓦河

柔软的河体绕城旖旎

而在芬兰湾维堡港

白色的冰面与岸边黑色的煤堆

它们并不知互为水火对峙的关系

没有人类的介入

前者为冷,后者乃静

共组一个相安无事的词

 

 

 

◆在维堡

 

当我到来

芬兰湾尚未开怀,雪绒服紧裹

来自波罗的海的寒流扣押了水流

人们说太阳必然西落

而这里也可由东而坠

尽管冰雪将化

世上一切亦终将无痕

我还是使劲

给古堡顶踩上几个白脚印

为存在与虚无献一个同等的致敬

边城阒寂

天色纯蓝欲滴

远处有老者垂钓冰窟下的鲜活

 

 

 

◆清明之眼

 

从山上看尘世

一片混沌,生者与逝者

共存于天地间

再生的山菊花

摇曳降世之初的洁净

攀上拜见祖宗的山坡与泥阶

清明之眼何其阔大

眼眶里含蕴着——

每个人来过,又默然以各种方式别过的世界

——这滴夺眶的泪珠

 

 

 

◆我有青灯挑不得

 

不能入睡的夜晚

我把它分成上下半阕诗

上半关于窒息的肉体

下半属于独明的青灯

旷世的黄卷往往不忍卒读

更不忍放下

举起的素手在空中,无处挑灯

一些树木在倒下

一些菌类在雨夜萌生

天下陷于黑幕中,唯有一灯如星

饱满澄静如其所是

 

 

 

◆白露——草木泪

 

暴雨的前夜,在晚归者眼中着染

雨水拥有梵高的斑斓色彩

酣畅倾泻必有羽化凝珠的晶莹

叶子在隔天扯下物候分界线

一袭阔大棉衣落下

笼住秋实的乳房

 

我在九月,来到草木间

而我曾经吮吸的饱满乳房正日益萎缩

它的主人食量越来越小

把我托举于头顶的壮汉

也已被对面吃力咀嚼的瘦削老人所替换

我在草木间含露,试图抹去欲结秋霜

 

 

 

◆意象的乡愁

 

从广州天河出发,降落于

武汉天河

我在天空划下的弧线

约等于诗的语象

它发生,消弥于无形

 

仿佛在山水中提取

关键的字符曲调,吟哦

流动入耳

在餐间赏一朵小花之秀

各生其义

构筑半自觉的闭环系统

 

斫字为弦,山移水舞云流

弹拨之间,聚别有时

在荆楚之地,我因为高山流水

而生出了乡愁

琴台有路,通向闻音飞地

听取长江一段最款曲的隐弦

 

 

 

◆大海簇拥起一把带天梯的空椅子

 

此刻,伟大与平凡均归于大海

送信人以灰烬的身姿化入无垠

自我燃烧的命运,就此作别

未尽的烛照从此留给人间

浪花的每一朵都有你的骨粒与血性

就如每个面对风浪的人所见

大海簇拥起一把带天梯的空椅子

 

 

 

◆符号

 

人各有其名

它被标记、建档、定义

你就像一捆行走的卷宗

带着浑身的符号系统

 

当名字被轻柔呼唤

玉扣绕指

你才知道,它脱去

符号躯壳之本真

 

所有标签与备注

都不及这一灵魂的落款

这蚌里剥出的珠玑

穿透暗室焕发宝光

 

寂静的潜跃(林馥娜诗/画眉、林丽筠、辛夷评)

林馥娜,70年代生于广东揭阳,居广州。出版有《我带着辽阔的悲喜》《旷野淘馥》等诗歌、理论、散文集7部,主编诗集2部。作品发表于《世界文学》等国内外刊物、高考模拟试卷及央视科教频道,部分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曾获国际潮人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诗歌奖、理论奖。中国作协会员,广东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

 

――――――――――――――――――――――――――――――――

 

“寂静的潜跃”

——林馥娜诗歌的格局与风骨

 

画眉

 

  “女诗人”、“潮汕女诗人”,表面看是给予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概括,实际上,这两个标签所包含的含义都有附着于其上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其中还带有某些固有的偏见。林馥娜作为潮汕诗歌界的佼佼者,作为女性诗歌写作者,却以“娜哥”称号行走诗歌界,正与其诗歌及理论文本的雄强因素相关。林馥娜的写作在传统的美学基础上,通过多年的文学修为,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在日常中、生活中发现真理,并以冷静的、在场者的视角传递深刻的思想。表面看是在构建自己的诗歌立场,其实,她最终还是传承了女诗人特有的悲悯和宽广。在她的诗里,潮汕女性特有的品质又潜藏于其中。

《水舞》

……

这寂静的潜跃,是

浮华的人世镜面上

暗夜来临之前

一小块自在,一帧鹤舞的照影

  不管俗世上多么热闹奔腾,她依然谦恭宽容且内敛,不轻狂,不浮躁,有敏锐观察力但又从容把控汹涌而来的种种,而这些特质又恰恰是潮汕女人最突出的特点。与其说诗人是有意在创作上剔除她身上固有的女性的标签,不如说她无意间在文字里已经是继承并弘扬出一种刚柔相济的品质。

  在文化和经验喂饱了她的格局时,诗人剔字立身,更加节制和敬畏地对待每一个文字,她对文字的节制和谨慎,像她那文人特有的风骨无意间在诗歌里透露出来,例如前期的《局外人》和近期的《大海簇拥起一把带天梯的空椅子》:

 

此刻,伟大与平凡均归于大海

送信人以灰烬的身姿化入无垠

自我燃烧的命运,就此作别

未尽的烛照从此留给人间

浪花的每一朵都有你的骨粒与血性

就如每个面对风浪的人所见

大海簇拥起一把带天梯的空椅子

 

  这是一首纪念的诗,血性一直是馥娜身上特有的气质,人的品质中最可贵的是血性,有了血性才会坦坦荡荡,不卑不亢,大路朝天。诗人从一开始在小我的《局外人》“其实我不懂投人所好”的傲骨到今天大我的“伟大与平凡均归于大海” 之开阔,让人忘记性别,忽略自我,以更宽广的视野进入另一个场景。

  辛波斯卡认为,诗人必须能够也应该自现实人生取材;没有什么主题“不富有诗意”,没有任何事物是不可以入诗的。从林馥娜的诗歌中,印证了诗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她写大自然写花草写旷野,写乡村也写都市,写气节也写节气,写真情也写风骨,在目所能及之处,在平凡中挖掘并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并让读者的视角延伸到更宽阔的天地。

寂静的潜跃(林馥娜诗/画眉、林丽筠、辛夷评)

(画眉,广东作协会员、黄埔区作协副主席、《香雪》杂志编辑。)

 

――――――――――――――――――――――――――――――――――――

 

山长水阔

——林馥娜诗中的山水画韵味

 

林丽筠

 

很奇怪,读馥娜老师的诗,想到的却是中国山水画:不是青绿,不是金碧,是水墨,至多是浅绛。

中国水墨山水,不管风格如何,经典画作里都有一股洁净之气。馥娜老师的诗也很干净。当时辛夷把诗给我,我读完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干净的人。赶紧找了馥娜老师的照片。果然如此!不仅如此——不同时期的照片,不管岁月如何流逝,老师脸上居然都有一股婴儿气!这股婴儿气或许来自一颗不染的初心!这在当代诗坛何其难得!

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人物往往是一点,或简略几笔。天高地远,山长水阔,人在一隅。馥娜老师的诗很多地方让我想起山水画中的人,比如《水舞》中,在“更丰沛的奔涌,众神之瀑环立”的山脚下,是一个渺小的人的独舞;《在维堡》中,浩大洁白的世界中,是几个献给存在与虚无的白脚印,是纯蓝欲滴的天色下,远处垂钓的老者;《我有青灯挑不得》中,是陷于黑暗的天下,茫茫中举起的素手,如星的灯……山水画通过山水和人物的比例、位置等表达对永恒与瞬间,存在与虚无,历史和社会等等的思考,馥娜老师除了部分诗歌画面感接近山水画,其理性与沉着也使诗歌整体呈现了一种山水意境。

另外,中国山水画中的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一步一景,一山一时,一树一心境。《清明之眼》一诗中,共存于天地间的,有生者也有死者,有前生存在过,而今重又降世的山菊花,有此刻登临扫墓的人——小小画面包涵了“每个人来过,又默然以各种方式别过的世界”。这首诗让我想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用七年时间,把沧桑的一生,变幻的历史,都呈现在一条河的流动中。每一段画都有不同的景致,每一段画都是不同的季节,每一段画都体现了他对人生历史的思考。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是无穷的,时间是流动的,馥娜老师的诗有时候就体现了山水画这种特点。又如《河流与词义》一诗,把一条河承载的不同节点的事物呈现出来,颇像中国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法,移步换景,境由心生,小小诗歌显得宏观大气,无限阔远。

寂静的潜跃(林馥娜诗/画眉、林丽筠、辛夷评) 

(林丽筠,80后女诗人,教师,现居揭阳惠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