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品汇:林馥娜《事实与虚构》(2)

标签:
林馥娜诗歌吕本怀点评林馥娜博客诗歌 |
分类: 众说馥娜 |
微品汇:林馥娜《事实与虚构》(2)
诗歌作者:林馥娜
微品:吕本怀
四月为药物所喂养
在这被誉为美好,适于做梦的春天
我给病重的自己开了清热、解毒、止咳的处方
西药、中药、食疗
在反复的咳嗽和过敏中
不得不屈从医生的通牒,各种忌口成为不得违抗的圣旨
很多东西均有毒,我早已被告知
比如水、空气、土壤,包括文字与思想
但我还是每天嗜毒如饴,作为自由的一种
让它们在身体里接受消化与扬弃
而此刻,我无从选择
唯有猪是最具安全系数的供给
这种最适于圈养与屠宰的动物
迅速占据了我的口腹,甚至头脑
吃了睡睡了吃,我积极配合全方位的禁锢
并逐渐把这种钦命的昏庸养成天生的习性
◇微品:
这首诗的前两段应是对自己在四月身体不适以及治疗的记录,虽然写得很细腻,很具有诗性,但真正露出锋芒在最后一段。她对自己“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状态,她对自己“积极配合全方位的禁锢”,以及“逐渐把这种钦命的昏庸养成天生的习性”,表达出强烈的不满,在她看来,这种舒适与禁锢,让她与一头猪没有两样,而猪,“最适于圈养与屠宰”。
从这首诗里,我所看到的并非她对病痛的抱怨,而是她反对圈养、反对禁锢的体现,由此不难看出她是一个具有自由与独立意识的大写的人。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生病且病情不轻的情况之下,“我还是每天嗜毒如饴,作为自由的一种/让它们在身体里接受消化与扬弃”,这足以说明阅读写作已与她的生命融为一体,“嗜毒如怡”,如此境界,几人能及?
◆中山大道
一次又一次的迁居
总是盘桓于中山大道
仿佛隐者辗转于山中
大道怀于胸
姜子牙之垂钓江山
钟子期之闻琴知音
俱往矣
在这东接黄埔军校
西通高校群的大道
行走着众多矢志者、易途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天大道
就像每座大城市
都有一条路叫中山
这些叫中山而不
叫民主的路
产生于一个含蓄,或欲言又止的民族
宛若国画家的画
借竹喻气节,以松况不屈
◇微品:
林馥娜是城市诗歌的倡导者,也是城市诗歌的身体力行者,她对城市现象与意象的敏感,绝对已不亚于中国古代诗人骚客对于乡村现象与意象的敏感。
中山大道估计在全国很多大中城市里都有一条,人们对它的存在往往熟视无睹,能像诗人一样以它为题材作诗的估计不多,能从中发现深刻内涵并让“中山大道”成为一个新的诗歌意象的,就更少。
谁都知道,孙中山是中国帝制的终结者,之后虽有张勋复辟与袁世凯称帝,但终究只是昙花一现。不过,历史悠久的封建帝王思想的幽灵,却一直在中国大地上游荡,挥之不去,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国人都有相当的帝王思想,只是看是否有这种机遇与土壤。
“这些叫中山而不叫民主的路/产生于一个含蓄,或欲言又止的民族”,中山与民主,愿望与结果间似乎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这条路上直到今天还奔走着各种各样的“矢志者”,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易途者“。
一条街道,百年征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中山先生临终前那振臂一呼,突然间如此真切地回荡在我的耳畔。
◆她在夜里写作
这孤寂的深渊归她所有
星星点亮天幕的夜
一个阒寂的国度,适合悄悄
构建一匹特洛伊木马
以《征服天堂》的节奏
席卷推进
这应是诗人对自身写作状态的描摩。她将自己写作的时段视为“孤寂的深渊”,足以凸显她的投入程度;她将自己的书房称之为“一个阒寂的国度”,足以体现其环境的安静与情绪的安宁;她将自己写作视为“构建”与“席卷”,足以看出她对自己写作价值的信心。而诗题“她在夜里写作”,则说明她还不是一个专业的写作者,而只是一个业余作家。一个人能将自己的业余做得比专业还认真,还执着,还严肃,还神圣,读者不难判断这位夜间写作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
◆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
城市用灰烬悼念无辜葬身者
喉舌与舆论被沉默。一同哑默的
还有装做什么也没有发生的诗歌
如何能像刀笔吏
把生命简化为数字的约取
一笔带血的账没有债主
廉价的口号与变相的歌颂带着厚厚的粉饰
而新闻依然是预制好模版的旧闻
容留灾难的遁匿之路
光明正大地铺设并声张
◇
这不是国内某次灾难之后的反应,而是国内几乎所有灾难发生之后的模板;我对于这样的模板司空见惯,从诗人貌似客观冷静的叙述里,却不难感受到她的疼痛与愤怒。
“城市用灰烬悼念无辜葬身者/喉舌与舆论被沉默。一同哑默的/还有装做什么也没有发生的诗歌”,无论新疆乌鲁木齐数百师生葬身火海,还是东方之星数百老人葬身长江,以及天津那场惊天动地的爆炸,灾难之后我们所看到的情景莫不如此?尤其滑稽的是,“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发酵之后,有关方面不是尽快追究罪行并公布真相,而是致力于网络删贴、抓捕造谣者,结果被抓的造谣者关了一屋子,虐童者却一个个逍遥法外。
“一笔带血的账没有债主/廉价的口号与变相的歌颂带着厚厚的粉饰/而新闻依然是预制好模版的旧闻”,诗人的再次呈现,难道不也是事实吗?既然不该沉默的一起沉默,乃至为虎作伥掩盖与粉饰者甚众,怎么可能指望有关方面充分吸取经验教训,保证类似事故不再发生?“容留灾难的遁匿之路”,如此氛围之下,有关方面的担当何在?而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我们自身的担当又在哪里?
这首诗或许受到了某次灾难以及处理过程的触发,诗人之笔却绝不局限于某次灾难,而是由个体事件里抽象出引发广泛共鸣的共性元素,让读者觉得这种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从而引发改变的渴望。它让人强烈地感到,假如继续如此,这已不仅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而且是针对人道的犯罪。
林馥娜的诗歌在我眼中,既具有杜甫的诗史价值,也有李清照的亦雌亦雄;当代诗人里,则与雷抒雁、叶文福的现实批判主义诗歌相呼应。只是她在表达上不像雷、叶直白,而更多地借助客观呈现,但她貌似冷静的呈现里,其实也裹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请向生存的勇气致敬
停止砍向自己的镰刀
为了给孩子留一个随时回来的怀抱
为了听取满池的蛙声
为了担起弱者的道义
为了比死更艰难的生
作为疾病的佐证
作为黑暗的反面
作为诀别者的幸存
作为对自然律令的践行
那么多猝然的别离
那么多对世界的爱与恨
那么多亲人的泪滴在眼眶打转
请向生存的勇气致敬
(并请逆向再读一遍)
◇微品:
读完林馥娜《请向生存的勇气致敬》,我都忍不住想向自己致敬了,当然,更想向在外打拼的女儿女婿致敬,向所有在不容易的生存环境里挣扎着前行的人们致敬。
诗人列举了那么多不容易,其中有多少我们能避免与错过的呢?其实,我以为诗人所列举的还不够现实所遇到的多,比如不断高企的房价,便足以让人挣扎大半辈子,而不断涨价的幼儿园学费,则让多少年轻人几乎都不敢生下哪怕一个孩子。
为什么面对疾病、黑暗、诀别,面对“比死更艰难的生”,人们依然还是在坚守?只因“为了给孩子留一个随时回来的怀抱”,“为了听取满池的蛙声”。自古以来,亲情与自然便是人类灵魂最真切最有效的慰藉,在那些实在难以熬过的日子里,往往是亲情与自然让我们又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当然,亲情与自然是普通人的聊以慰藉,作为诗人,林馥娜另外还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为了担当弱者的道义”。我以为这一点尤其不能忽视,读林馥娜的诗,你经常可以与底层、与草根相遇,与身边普普通通的上班族相遇,她的眼光从来没有离开过城市里那些挣扎着前行的灵魂,她的笔与键盘一直都在试图为弱势群体与普通人群发声。
“请向生存的勇气致敬”,在此,也请允许我代表这世上的弱者,向诗人林馥娜致敬!因为你,当代诗歌园地多了许多普通人的影子,也让当代诗坛多了一条接通地气的管道。
(诗歌选自林馥娜诗集《我带着辽阔的悲喜》第五辑“事实与虚构”)